名人新闻
“解读丰子恺”系列活动开幕
浙江在线
“他的第一幅画是在教科书上作成的。”宋雪君回忆道。
当时,丰子恺的父亲开了一家染坊店,家中染料甚多。丰子恺看到教科书上的人像煞是好看,于是兴起,用染料给人像上了色,结果还被老师批评了一顿。
“虽然被老师责骂,他还是‘死性不改’,在小纸片上画动物,上颜色,送给同学。”聊起这段往事,宋雪君忍俊不禁。
一代漫画家丰子恺,就这样与绘画结上了不解之缘。
丰子恺的画里有儿童趣。
两只脚的小女儿阿宝觉得自己有鞋穿,于是也给四只脚的凳子穿上了新鞋;小孩子们也想坐轿子,于是把竹椅翻过来,插上两只竹竿,轿子就做成了……“这些其实都是生活中的小事,别人没看到,他一眼看到了,还把它变成了一幅幅画。”宋雪君感叹。
这种对孩童小事的关注,源于丰子恺对孩子的喜爱。他曾这样说过,“我对孩子们可以说是热爱,这便是作这些画的最初动机。”
丰子恺画儿童,画的是童真,画的是童趣。他也画社会,画的是现实,画的是心酸。
衣衫褴褛的乞丐们在垃圾箱里翻找吃食,一旁倒垃圾的人倍感惊讶;劳动节出了报纸特刊,看报的是拿着鸟笼的“公子哥”,背着货物的劳动者们依旧在劳动;贫穷的母亲把襁褓内的婴儿放进接婴处,给上最后一个吻,从此便是生离死别,一旁的狗妈妈和小狗却能共享天伦。
“他的画反映了真实的社会现象。”这是前来参展的83岁老人胡剑英对丰子恺漫画的感受。
现实之外,丰子恺的画里更有人间情。
一张小桌,友人围坐,酒过三旬,谁是主人早已忘,只留酒与情;小桌呼朋,三面而坐,留将一面与梅花,人与自然是友人;人散后,空留茶壶一盏,茶杯几个,卷帘外,一钩新月天如水,聚散之间自有情……寥寥数笔,形具,神全。
“丰先生的漫画常常没有五官,所以有这么一句话,说‘丰子恺画画不要脸’。”宋雪君莞尔一笑,“但就像‘且用寥寥数笔传’所说的,就是这么几笔,一切都出来了。”
这种画风也延续在《护生画集》中。
《护生画集》原由丰子恺与他的老师李叔同(后来的弘一法师)共同编写。丰子恺作画,弘一法师撰文。
弘一法师圆寂后,丰子恺谨记恩师“把《护生画集》一直画下去,画到到一百岁”的嘱咐,历时半个世纪,终于在1973年完成了全6册画集,450幅画,去年本报还办了“护生画集”真迹展。
在最后的几年,丰子恺预感在世不久,于是抓紧时间,每天早上4点钟起床画画。这种状态持续了一年之久。
对《护生画集》的执着,是为了纪念恩师,也是为了向世人传达“护生”之意——“护生者,护心也。去除残忍心,常养慈悲心,然后拿此心待人处世。”正如宋雪君所说,“丰子恺的一生就是一支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