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梁漱溟创办重庆勉仁书院

2022-04-08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1831

/赵宾

                       

1649411178605933.png

                     

“勉仁”肇始于璧山

    1927年春,倍受毛泽东赞扬的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在北碚出任江(北)、巴(县)、璧(山)、合(川)峡防团务局局长,他于清剿匪患的同时,在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璧山与北碚山水相连,唇齿相依,由此可知梁漱溟初在璧山办学以及后来迁校北碚的缘由。

据《璧山县志》记载:抗战爆发后,梁漱溟、陈亚三等由沦陷区来到重庆,与璧山教育界知名人士钟芳铭联系后,1940年,梁漱溟与同人、学生来到璧山,发起创办勉仁中学。

  勉仁中学筹建时,校董有张一麟、张澜、黄炎培、卢作孚、晏阳初等。梁漱溟早年在北京将其书房命名为“勉仁斋”。来重庆办学后,将学校取名“勉仁”,即勉励成仁的意思,是根据孔孟之道“取义成仁”等教诲而来。勉仁,集中体现了梁漱溟的办学思想。勉仁中学的校训是“仁以立志,奋勉求学”。校长是曾任山东郓城县县长的陈亚三,教育主任是曾任广州第一中学校长的黄艮庸,训育主任是后任勉仁中学校长的张俶知。学校的教师则多是乡村建设运动的重要成员,其中有梁漱溟的学生,如黄艮庸、云颂天等。

勉仁中学创办之初,条件很差。张俶知撰文介绍:梁漱溟向无私财,只有参政员俸。为办学,除留少许生活费外,其余捐作办学。原勉仁中学学生、《北碚志》编委、退休老干部唐宦存说:梁漱溟当时办学,可以说是惨淡经营,勉仁的办学经费主要来自社会支持和募捐。由于梁先生一直倡导平民教育的办学思想,学费一直十分低廉。

据梁漱溟的长子、后在勉仁中学担任教员的梁培宽回忆,勉仁中学1940年秋开学,分别设有高中部和初中部。高中部和初中部各开设两个班,学生入学都要经过考试,考试不合格不得录取。学费为几斗谷,在当时是不贵的,就平民的价格。班级中的学生人数不等,初中部两个班有50人左右,有璧山县当地的,也有璧山附近各区县去的,还有从沦陷区去的学生。当时他和弟弟梁培恕、陈亚三的儿子陈道宗也在这个中学学习。地址就在当时璧山来凤驿东街场口的一个庙宇和附近的一座炮楼。当时办学条件差,学校简陋,影响到教学环境。

    教人成仁,以仁为己任。梁漱溟亲自给学生上课,讲孔子学说,讲忠孝仁爱,一个星期一两节。他大多通过故事、古诗讲授其办学理念,学生听起来十分有趣。没有教材,就自己编。梁漱溟利用公民课讲自己的办学思想,讲孔子学说,这在当时的一般中学是难得的。

 

 “勉仁”迁往北碚

 据重庆市政协主编的《魅力北碚》中“梁漱溟与勉仁书院”一章载:1941年,梁漱溟将前一年在璧山创办的勉仁中学迁来北碚,并创办勉仁书院。

我国现代史上有五大著名平民教育家,即职业教育家黄炎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平民教育家晏阳初、乡村教育家梁漱溟、民众教育家卢作孚。他们来自祖国四面八方,为了抗日救亡的共同目标,会师北碚。当时国立复旦大学迁至北碚夏坝,平民教育家晏阳初在北碚歇马创办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民盟创始人之一陶行知先在北碚、后迁址合川草街创办育才学校,大批科学文化教育机构及文化教育界名流巨擘涌入北碚。

“勉仁”由璧山迁往北碚,主要是因为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大批知识分子来到陪都,而北碚离重庆城区有一段距离,受政治中心的束缚较少,文化上更为开放。

北碚与璧山山水相连,而且著名爱国实业家卢作孚任北碚峡防团务局局长时,在峡区进行乡村建设实验。梁漱溟是乡村建设专家,倡导乡村建设运动。1937年,乡村教育家梁漱溟入川,打算在四川找几个县作乡村建设实验,首先就来到卢作孚创办的嘉陵江三峡乡村建设实验区碚。据《北碚区志》介绍,梁漱溟此行作了“乡建三大意义之合流——中国知识分子下乡”和“中西文化的差异”两次演讲。北碚的自然环境和在卢氏兄弟治理下的社会环境给了梁漱溟很好的印象。国民政府迁都重庆后,梁漱溟又以国民政府参政员的身份多次前去北碚指导工作。这些都是梁漱溟移师北碚办学的重要原因。

 “勉仁”迁至北碚后,委任民盟成员杨新德为中学校长,办学条件大大改善,楼上宿舍,楼下教室。学校由校董事会聘任校长,下设教务处、训导处、事务处等,分管全校各类事项。学校设高中部、初中部,招收高初中新生及转校插班生。

1946年,梁漱溟在勉仁书院基础上创办了勉仁国学专科学校、,1948年改为勉仁文学院,下设中国文学、历史、哲学三个系,招收新生200余名。学院办学目的是培养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才。除聘有吴宓、邓子琴、陈亚三、孙伏园等名教授外,梁漱溟还亲自兼任哲学系主任,讲授中国文化要义和心理学课程。

梁漱溟强调“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德性者人所固有之良,必节俭乃有以存养之焉”,他勤俭操办“勉仁”,致力培养研究中国文化的人才。

原勉仁中学校长和勉仁文学院校务委员会副主任兼教授张俶知在《我入党及与梁漱溟办学的一些回忆》一文中写道:1940年,在卢作孚和卢子英的支持下,国民党也给了三万元的开办费,我们另外募集了一些钱,在北碚金刚碑买地修房,勉仁中学就从璧山迁往北碚。张俶知在文章中回忆:梁漱溟办中学、大学是私立的,是自力更生的。无论在抗日战争或解放战争时期,人民的生活普遍困难,不能多收学费,中学学生每期每人收四斗谷,学院收得多些,也不过一担谷,收费比任何中学、学院都低。学校生活很艰苦,只能维持基本生活。梁漱溟等几个负责人,经常为维持学校而焦虑,到处募捐,募捐很难,所得也很少。

 作为私立学校,勉仁的办学经费,主要是社会支持和募捐。梁漱溟利用自己是学校董事会董事长的身份,四处化缘,还向卢作孚寻求资助,东拼西凑来补助校费。1948年,在最困难的时候,他甚至把妻子结婚时戴的首饰变卖了用来给教师发工资,还破天荒地在报纸上公开出售自己的书法作品,为办学筹募经费。

               

1649411152802846.png  

梁漱溟书法

 

接收贫苦学子

“要在全生活上帮着走路,尤须对每个学生有一种真了解——了解他的体质、资禀、性格、脾气、以前的习惯、家庭的环境,乃至他心中此刻的问题思想——而随其所需,随时随地加以指点帮助才行。”梁漱溟如是说。

原勉仁中学学生、《北碚志》编委、退休老干部唐宦存说,当年他就是一个受到梁先生指点帮助圆了求学梦的人。

对当年的情景,唐宦存记忆犹新——

“那时我很壮实,一天上午,我拿着一封书信,照着上面写的地址,经多次问询,终于找到梁漱溟在北碚三花石的家。

“梁先生,您好!我是前几天给您写信的那位青年,日寇侵犯广西时脱离老家学校,逃难来到重庆最大的能源生产基地天府矿业公司工作的。因为这期间我参加了进步活动,受到威胁,同事们都转移农村隐蔽了,而我是外乡人,因语言不通不能一起转移。我想到勉仁文学院读书,但是不仅交不起学费,而且自己的生活费用都还得靠学校解决……”

没等唐宦存说完,梁漱溟看着这个前几天已给自己来信的憨厚青年说:“尽管我们素昧平生,但对追求进步的年轻人,我是要尽力支持的。”“我接到你求学的信,所以我立马给你回信,告诉你我家地址,让你来找我。来读书吧,教室里加张课桌就行了,学费也可免交。至于生活嘛,你可以帮学校抄写讲义,做点杂务,吃饭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梁漱溟伸出双手,向初来乍到的贫苦学子热情地表示欢迎,还留唐宦存在家里吃了午饭。

如今年近九旬的唐宦存谈起自己第一次见到梁漱溟的情景,依然激动不已。

 

“勉仁”含弘光大

 “我愿终身为华夏民族社会尽力,并愿使自己成为社会所永久信赖的一个人。”这是梁漱溟一生的追求。梁漱溟在北碚勤俭办学,就是他为民族为社会作贡献的具体行动。

1949年12月2日下午,卢子英与梁漱溟等夹道欢迎人民解放军进城,迎来了北碚的和平解放。12月4日,解放军进城后的第三天,经卢子英积极筹备,在梁漱溟主持下,召开了北碚解放群众大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梁漱溟创办的勉仁文学院合并到西南师范学院(今西南大学前身之一)。勉仁中学由北碚区人民政府接管,更名为重庆第二十二中学。后来,经教育资源整合,成为重庆朝阳职业中学、重庆第四十四中学、重庆川仪中学、北碚水土职业中学等六校一体的全国重点中等职业教育学校——重庆市北碚职业教育中心。

菁菁校园,莘莘学子,漱溟“勉仁”,含弘光大。

(本文图片提供/赵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