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吴祖光

2022-06-24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588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戏剧家吴祖光。

1656378792809491.png 

吴祖光(1917—2003),原籍江苏省武进县(今江苏省常州市武进区),生于北京。著名戏剧家。代表作有话剧《凤凰城》《风雪夜归人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电影《梅兰芳的舞台艺术》等。

 

   戏剧创作起步《凤凰城》  

吴祖光从小就是个“京剧迷”。1937年春,他前往南京,任著名戏剧教育家、时任国立戏剧学校(1940年更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以下简称“戏校”)校长余上沅的秘书。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不久,日军在上海登陆,直逼南京。戏校决定迁往大后方。吴祖光先随戏校迁到长沙,后又继续西迁来到重庆。他满怀对日本侵略者的仇恨,根据父亲曾给他讲过的东北抗日“少年铁血军”司令苗可秀的事迹,利用业余时间撰写了一部四幕话剧《凤凰城》。这是他的戏剧处女作,也是他的成名作。

《凤凰城》脱稿后,吴祖光将剧本送给时任戏校教务主任的曹禺审阅。曹禺看罢剧本,对吴祖光说:太好了,四幕都有戏,正是我们最需要的剧本。曹禺立即向校长余上沅提议,组织戏校师生排练该剧。

1938年5月,戏校第十七届公演在重庆举行,《凤凰城》是首演剧目。那几天,不仅国泰大戏院遍贴该剧的广告,就连餐饮店、商店的墙壁和玻璃橱窗,都贴满了《凤凰城》的宣传画和剧情简介。一时间,满城争说《凤凰城》,戏票被抢购一空。

几天时间,《凤凰城》在国泰大戏院连演6场,演出收入全部捐给华北抗日游击队。

蜂拥而至的观众没有失望。这是当时他们所看到的第一部反映抗日现实题材的舞台剧。剧中,民族的危亡、民族的尊严与光荣,牵动着人们的心。《凤凰城》的主题曲《流亡之歌》也不胫而走,传遍重庆的大街小巷。

《凤凰城》首秀重庆大获成功,引起文坛的关注,郭沫若、夏衍、阳翰笙等人会见了吴祖光,对他勉励有加,希望他再接再厉,写出更多的好剧本。《凤凰城》一鸣惊人,闻名全国,成为抗战期间上演次数最多的戏剧。

 

走向“话剧创作的高峰”

从《凤凰城》开始,吴祖光的戏剧创作如潮奔涌,一发不可收。

抗战时期,他先后创作了《正气歌》《风雪夜归人》《林冲夜奔》和《少年游》等剧作,名震剧坛。

《正气歌》是吴祖光根据南宋抗元英雄文天祥的事迹创作的,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的精神来唤起民众团结抗敌、保家卫国。这部话剧完成后,先在抗战时期的首都重庆公演,接着在沦陷后的上海公演两百余场,极大地鼓舞了中国人民的抗战热情。

话剧《风雪夜归人》是吴祖光在20世纪40年代创作的,凝聚着他对人生的爱与恨,是他“话剧创作的高峰”。该剧讲述在风雨飘摇的大背景下,名伶魏莲生与出身青楼的官僚姨太太玉春的爱情悲剧以及周围人物的悲欢离合。两人自省自救,展开了对人性尊严和美好情感的追求,但残酷的社会现实使他们的追求以悲剧告终。当年,此剧在重庆上演,引起强烈反响。中共中央南方局书记周恩来在百忙之中抽时间先后观看该剧7次,并自称是老观众,对《风雪夜归人》津津乐道。

《风雪夜归人》通过普通人对自身价值的审视,使人们获得思想的觉醒。正是这种深刻的立意,让吴祖光的创作突破了“姨太太与戏子恋爱”的陈腐俗套。他的戏剧创作,由此实现了里程碑式的跨越。 

在重庆期间,吴祖光经常接触文艺界的进步人士,对现实有了更深刻的思考。作为戏剧家,他连续撰文抨击国民党统治之下的审查制度,曾公开表示“国民党统治腐败到极点,他们做的许多事让人瞧不起”。

1945年,时任重庆《新民报》晚刊副刊主编的吴祖光,在其主编的副刊《西方夜谭》上,率先公开发表毛泽东写于1936年的词作《沁园春·雪》。这首词刊登后,轰动山城,重庆出现了大量步韵、唱和之作及评论文章。

1946年春,吴祖光赴上海,创办上海《新民晚报》的《夜光杯》副刊和《清明》杂志。在上海期间,吴祖光创作了《捉鬼传》和《嫦娥奔月》,声讨国民党的反动统治。他因此受到国民党反动派的迫害,不得不逃往香港。

 

不改初心  再创经典

吴祖光到香港编导了《国魂》《山河泪》和《风雪夜归人》等电影,是香港文化、电影界最早的开创者之一。

新中国成立后,吴祖光放弃他在香港的优越生活,返回北京定居,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热潮中。他先后担任中央电影局、北京电影制片厂编剧和导演,中国剧协副主席等职。

1953年,吴祖光接到拍摄电影《梅兰芳舞台艺术》的任务。在与梅兰芳反复商量后,吴祖光决定拍摄梅兰芳主演的5个经典剧目(《霸王别姬》《宇宙锋》《断桥》《醉酒》《洛神》),来表现梅兰芳艺术的各个不同层面。5个剧目的前面则是一部介绍梅兰芳生平的短片。

经过两年的筹备,《梅兰芳舞台艺术》于1957年春天正式开拍,年底结束。这部电影把梅兰芳的艺术精华完整地保留和记录了下来,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参照。

1957年,吴祖光被错划为右派,后被下放到北大荒劳动。

1960年,吴祖光从北大荒回到北京。他不改初心,拿起手中的笔继续创作。先后改编和创作了评剧《花为媒》、京剧《三打陶三春》。“文革”后,创作了取材于妻子新凤霞生活经历的话剧《闯江湖》。

《花为媒》改编自古典名著《聊斋志异》,讲述王俊卿与李月娥互相爱慕,却因父阻挠而遇到许多波折,但最终喜结良缘的爱情故事,是评剧的经典剧目。吴祖光改编后的《花为媒》,1963年拍摄为戏剧电影,被誉为传统戏翻新的典范之作。

   吴祖光是20世纪中国戏剧界、文学界最负盛名的大师之一,一生著作丰富,有戏剧、散文、政论、书法等作品集50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