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三位名儒写万盛

2023-07-12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354

/简云斌

 

重庆万盛经开区历史悠久、山水神奇,有“千年溱州”“抗战煤都”之誉,但由于种种原因,前人为万盛留下的文字太少,文学作品更是寥寥无几,令人遗憾。

值得庆幸的是,历史上有三位地方名儒、县志主纂为万盛留下宝贵文墨,分别是:道光版《綦江县志》主纂罗星写的《桃源桥叙》、民国版《南川县志》主纂韦圣祥写的《海空洞记》、民国版《桐梓县志》主纂犹海龙写的《磨子洞记》。三位名儒学养深厚、功力不凡,三篇文章堪称佳作。



1689148144886751.png

道光版《綦江县志》和民国版《桐梓县志》《南川县志》翻印本

 

罗星与《桃源桥叙》

罗星(1777—1858),字稼崖,又字灿之,号春堂,重庆綦江人。清嘉庆、道光年间邑中名儒。

罗星出身书香世家,幼年即受良好教育;16岁从读瀛山书院;20岁入县庠为生员;24岁赴省城乡试后,肄业于成都锦江书院;27岁开始设馆教书,从学者众。罗星才华横溢,可惜科场不利。31岁再次乡试时,因妻病重,发挥失常。妻子去世后,罗星写悼亡诗30首,无意科举。直到44岁时,他才在父亲敦促下,又一次参加乡试,中第九名举人,轰动綦城。次年,赴京会试,未中,从此一心教书育人、著书立说。綦江进士伍辅祥、伍浚祥和举人吴泽棠等,皆受业其门下。

罗星素性好学,著作甚丰。清道光五年(1825年),罗星受綦江县县令宋灏聘请修撰县志,仅用4个月即成书,共12卷。虽有前人修志之残稿遗篇,但补充史实、分类整理亦费工夫,足见其为文神速。罗星编纂的《綦江县志》,是綦江第一部成书的县志。

罗星晚年厌弃尘嚣,从綦江县城移居蒲河花门,在汤窝寺温泉(今万盛经开区樱花温泉公园)处建有别墅,夏天常携子弟到白云寺(位于今万盛经开区南桐镇营寨村)避暑,写了《白云寺避暑七载诗十二首》,并在两块巨石上留下“凌云”“承露”书刻。

罗星的母亲是今南桐镇金兰坝人,所以罗星常到金兰坝游览。清咸丰二年(1852年),他的门生兼表亲、金兰坝人霍楚山募资在干河沟(今名养生河)长沱上修了一座桥,罗星将此处命名为“小桃源”,并撰《桃源桥叙》。文中写道:

永里干河沟东去,连溪六七里,河流汩汩,岸芷汀兰不断。在前曰长沱,两岸石壁沮洳。旧多古木,夕阳西下,树影周遮,不见天日。而潭水凝碧,盈尺之鱼青黑色,游泳不禁。路无行人,气阴森可怖。

再数十载(应为“武”字错刻,古时以六尺为“步”,半步为“武”。——作者注),林尽,豁然开朗,草木际天,四望空阔。其中居人数十家,皆殷实,粉垣高屋,掩映于竹堤松坞之外。其东北诸峰,林壑美处,有瀑布泉自东山张三塘源源而来,悬流数十丈,白映一村。耕者依山引水,田皆膏沃,出谷坚实,而早于他乡。邑中山川清淑,当以此为第一。

……

当时金兰坝一带属綦江永兴里,由此文可知,170年前的金兰坝风景很美。清同治七年(1868年),霍楚山将此文书写刻碑,立于桥旁。至今,《桃源桥叙》碑及罗星题书的“小桃源”碑还散落在金兰坝峡口竹林中。

 

韦圣祥与《海空洞记》

韦圣祥(1875—1932),名麟书,字圣祥,晚年别名六一子,重庆南川人。晚清廪生。教读40年,文章德行冠绝一时,为一代名师。

韦圣祥15岁考上秀才,17岁设馆教学,24岁补廪生,博览群书,尤醉心于经史文辞。戊戌变法后,他倾向维新。民国初建,他受聘于县中官学主讲,专心研究历朝典制,考证古今政治得失,著成《自治箴言》为授课教材。学生作文,他必逐一批阅,面谈指点,远近慕名求学者众。后深感军阀专制,国无宁日,而官学固守陈规,令人生厌,韦圣祥遂弃官学而办私学,闲暇读书自遣。自1913年起,他仿顾炎武《日知录》体例书写日记,共23卷,惜散佚无存。1925年,县知事柳琅声聘韦圣祥为县志总纂,重修《南川县志》。韦圣祥费尽心力,稽古访今,历时3年半撰成。《南川县志》共14卷约50万言,十分之八为自稿。

1932年,韦圣祥病逝,终年57岁,葬于南川铁村坝石花厅祖坟处。川大教授、綦江人庞俊为撰墓表,书法名家沈尹默为书墓碑。

大约1926年,韦圣祥曾到今万盛经开区丛林镇海孔洞(当时海孔洞一带属南川管辖)游览,为此地风景所陶醉,写下《海空洞记》一文。据其文,“海孔洞”是当地人的叫法,有个叫熊荫苎的人将之改为“海空洞”(这个叫法没有流传下来)。

1689148196442893.jpg

海孔洞石刻“豁然开朗”

 

韦圣祥这篇《海空洞记》气韵生动,文采飞扬。一次偶然的机会,笔者得一老先生赠送的地方史料手抄稿,其中就有《海空洞记》。现节选如下:

丛林沟西南四里大堡山中,俗名“海孔”,或嫌不雅,更为“海仙”,亦无深意。其地四面苍山复沓环拱,几疑无路。中一小村,平田十亩,溪流蜿贯,绿竹亘岭,红叶映山,纸厂两三家,风景幽绝。

洞踞东南岩腹,乃一整石壁,上顶高不可量,下有深穴。田间溪水流入之,伏行数里,出于沟北,为绿水漕之一源。将至洞口,岩畔泉石清洁,竹柏参差清明,拂地坐卧。前三年,邻水熊荫苎往游,谓是海阔天空、万虑俱捐处也,更名“海空”,心境双关,涵盖一切,于义允惬。今用之。

……

洞口外,防敌垒石为墉。晴曦射入,碧落倒垂,与之正对,若悬帘幌,不愧洞天。秋间凉夜月明,乘阔而窥远山苍苍,万籁俱寂,令人有大宇寥阔及长宙无穷之感。乡绅颜孔铸题石壁曰“豁然开朗”,前邑教谕郫县王培根题曰“天然图画”,皆纪实也。

……

海孔洞平敞宽阔、地形隐蔽,抗战和三线建设时期,这里两次被作为兵工重地。1938年,国民政府航空委员会第二飞机制造厂从江西南昌迁到海孔洞,在洞里生产了数十架飞机,还自行设计、制造了中国第一架军用运输机“中运一号”。该厂于1947年迁走。1965年,晋林机械厂从山西太原迁到丛林,将海孔洞作为生产车间。该厂于2003年迁至四川省彭州市。

经过两次兵工企业入驻,海孔洞内外环境已变。韦圣祥这篇《海空洞记》,为我们留下了昔日海孔洞有关风物的记载。

 

犹海龙与《磨子洞记》

犹海龙,名学湖,字镜涵,号海龙,清同治七年(1868年)生于贵州省桐梓县夜郎里上坝(今属万盛经开区)。光绪癸巳年(1893年)恩科举人,调用广西任知县职。民国时期曾任湖南省芷江县县长,两次当选国民代表大会议员,后因政变未赴任。1931年,回家乡上坝定居。1938年病故于家乡。

1928年,犹海龙与侯树涛、赵元隽潜心编著《桐梓县志》(1930年出版),得到各界高度评价。犹海龙还参与修订《续遵义府志》,著有《犹氏族谱》和《矿产论》《磨子洞记》《爬抓溪》《尧龙山》等诗文作品。


1689148256155044.png

海龙留在与磨子洞相连的全生洞石壁的真迹

 

《磨子洞记》载于民国版《桐梓县志》。犹海龙所记的这个磨子洞,距关坝(今万盛经开区关坝镇)犹氏家族聚居地很近,洞内宽敞,地势险要,明末、清末及民国初年兵匪横行之际,常作为犹氏族人避难所。犹海龙此文虽重在描写磨子洞的险要地形和防御功能,但从其洗练传神的文笔中,可见昔日磨子洞的曲折幽邃、景观奇绝,难怪也被称为“小桃源”。文曰:

……

其洞上依巉岩,下临阔涧,旁唯一线曲径,由岩腰转达。洞脚以楼梯十余级接引而上,砌石为门,坚如磐石。门上楼墙,环望三面。入洞丈许,左一石穴,绕出洞外,足顾对山而遏来路;右一石穴,能容多人。由此登门楼,严守御,弱水、蓬莱,飞莫能渡。洞之正路,螺旋斜下,中多石山,如玉笋然,盖石浆之所凝也。然又产洞硝,能佐军火,助守之力,殆神功乎?

……

顺流而下,远可数里路,遂狭窄。逆而上之,数百步外,通全生洞焉。全生洞洞形高敞,且通光线。内有犹氏支祠及油榨各房,仓廒屋宇,高与云连。

每避乱时,两洞声气,瞬息可通,咸丰末年,青苗、白号,迭次猛攻。贼目被歼,卒能完守。虽曰人和,实地利也。况距县过远,地方有警,靡所适从。幸有是洞,足称天险,保障人民,于焉赖之。迄今风岩壁上,耆旧之诗,风雨不磨,以为小桃源云。

 

磨子洞曾作为原兴无厂(渝州齿轮厂)的车间,现已废弃。在与磨子洞相连的全生洞里,保存着两首题壁诗,其中一首是犹海龙写的:“半壁岩墙半壁天,此来暂学洞中仙。高如蓬岛深如隧,内有桃源外有泉。混沌几时分昼夜,边防无处不烽烟。即今也是嫏嬛地,何必重寻张茂先。”落款:“民国八年,招抚乱党,匪势蔓延,蹂躏远近,故移避,而感赋如此。镜涵犹海龙题。”从落款来看,此诗作于民国八年(1919年),当时川黔一带兵连祸结,匪乱如麻,民不聊生。犹海龙看似文笔轻松,但对时局的深深忧虑却体现在字里行间。

 

(本文图片提供/简云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