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宗教历史名人(一):陈抟

2020-09-04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878
       宗教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社会文化现象,是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和表现形式。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在2016年的全国宗教会议上指出:“宗教工作在党和国家工作全局中具有特殊重要性,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关系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关系社会和谐、民族团结,关系国家安全和祖国统一。”中国是一个多宗教的国家。从古至今,诸多宗教植根于中华文化沃土,既保留着各自独特的宗教文化特征,又与不同历史时期的中国社会文化、道德伦理等不断碰撞、交流、互鉴,发展出独具特色的中国宗教文化,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着数位宗教名人,以道教和佛教为主。道教名人有陈抟;佛教名人有:赵智凤、道隆、破山、竹禅、太虚。他们在宗教文化领域占据着重要地位,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发展、社会进步亦作出了巨大贡献。
       本期介绍道教名人陈抟。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陈抟塑像
 
       陈抟(?—989),字图南,号扶摇子,赐号白云先生、希夷先生,北宋初普州崇龛县(今重庆市潼南区)人,又说系亳州真源(今河南省鹿邑县)人。年轻时饱读经史百家之言,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之后放弃科考,一心向道。曾隐居武当山、华山等地。陈抟曾受到周世宗柴荣、宋太宗赵光义召见,许他官职,但陈抟不愿出仕,避世而居。卒于宋端拱二年(989年),时人称之为“方外之士”。陈抟著有《无极图》《先天图》《指玄篇》81章刻于华山石壁。其“万物一体”之学,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重要地位。陈抟在中国道教史上被奉为继老子、张道陵以后的道教至尊,称“陈抟老祖”。
 
       身世成谜 由儒转道
       关于陈抟出生时的情景,《群谈采余》中记载:“陈图南,莫知所出。有渔人举网,得物甚巨,裹以紫衣,如肉球状。携以还家,将煮食之。暨水初热,俄而雷电绕室大震,渔人惶骇,取出掷地,衣裂儿生,乃从渔人姓陈名抟。”这一段描述极具神话色彩,虽无从考证真伪,但由此可推断陈抟是个弃婴,被渔人收养,家境贫寒。《宋史》载,陈抟天资聪颖,“读经史百家之言,一见成诵,悉无遗忘”,在当地颇负诗名。
陈抟早年受儒家思想影响,又身处唐末五代乱世,心怀济世治国的远大理想。其字、号皆出自《庄子·逍遥游》“有鸟焉,其名为鹏,背若太山,翼若垂天之云,抟扶摇羊角而上者九万里,绝云气,负青天,然后图南,且适南冥也”。表达有朝一日能扶摇直上、大展宏图的愿望。
       后唐长兴年间(930—933年),陈抟赴京赶考,惜未及第,又接连遭逢亲人离世之苦,心态发生了巨大变化,是他由儒转道的一个重要节点。陈抟自云:“吾向所学,足以记姓名而已,吾将弃此,游太山之巅长松之下,与安期、黄石辈论出世法。合不死药,安能与世俗辈脂韦汩没,出入生死轮回哉?”之后他散尽家业,告别亲眷,只携一石铛远走,寄情于山水之间。
       在外游历期间,陈抟遇到孙君仿和獐皮处士两位高人,三人志趣相投“相与谈《易》与老庄,值七日夜不辍”,陈抟顿生“心游天地外,不在五行中”之感。经二人指点,陈抟到了武当山九室岩隐居,从此开始修道生涯。
 
       高卧名山 潜心修道
       陈抟在武当山服气辟谷二十余年,研习内丹,精演《周易》,修道有成。据传他深夜于山中演算《周易》,声动山野。曾在武当山“五龙观侧”处,得五位白发老叟传授“蛰龙法”,即内丹睡功法。这是陈抟的一种内丹修炼方法,重点在身心合一、物我两忘、与天一体、同气合流,通过安卧静养、凝神聚气,使元气自运于体内,阳神出游于碧空。史载“每寝处,多百余日不起”,可见其睡功之高超。
       陈抟致力于内丹研究,学贯三教,丹法自成一家。他的《无极图》将其丹道修证原理与程序清晰而系统地展现出来;保存在《道藏》中的《阴真君还丹歌注》,是陈抟讲解内丹修炼方法的著作。他依据天地方位、五行所属、阴阳交感、四时运转的道理,来阐明人身脏器(肾、肝、心)部位及其修炼时机、方法和功效,反对炼凡汞凡砂为丹药的外丹学,提倡“以身口为炉,以宫室为灶”,“七元气结成室,下元气入昆仑泥丸为珠,可照三千大世界”,为内丹修习提供了系统完整的理论指导。
       陈抟声名日盛,前来拜访者络绎不绝,他倦于接待,于后周显德年间(954—959年)移居华山云台观,潜心修道,著书立说。著有《三峰寓言》《高阳集》《钓谭集》等及诗词六百余首。可惜大多失传,无从索考,只能从断章残卷中窥见其道法真义。云台观几经损毁、修葺,至今旧址仍在,作为华山名胜古迹吸引着游人前往。
 
       羽化登仙 修成大道
       陈抟虽隐世修道,但他济世治国的“图南之志”并未泯灭。身居山林,仍心系天下,关注形势,每闻朝野更替,便皱眉叹息数日。后来赵匡胤称帝,建立大宋,陈抟听闻后大笑着说:“天下自此定矣!”朝廷敬重陈抟高道之名,多次传召,许以官职,陈抟自言“精神超于物外,肌体浮于云烟”,执意请辞,全心归隐华山,不问世事。
       宋端拱初年(988年),陈抟嘱咐弟子:“汝可于张超谷凿石为室,吾将憩焉。”第二年石室凿成,陈抟上书宋太宗赵光义:“臣抟大数有终,圣朝难恋,已于今月二十二日化形于莲花峰下张超谷中。”陈抟后来“如期而卒,经七日肢体犹温,有五色云蔽塞洞口,弥月不散”。为纪念陈抟,弟子们在此修建“希夷祠”。“希夷祠”后改名为“玉泉院”,如今已是中国著名的道观。
       陈抟生逢乱世,阅历丰富,思想深邃,胸怀博大,德行超群。其精深广博的道家学说在中国思想史和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所创内丹学,既有理论图示,又有实践修证,构成了内丹学原理与内丹修炼方法相结合的完整修习体系,为道教丹学发展打下百年根基。他的先天易学开创了宋明图书学派的先河,对宋明理学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宋太宗诏令中称他“抱道山中,洗心物外。养太素浩然之气,应上界少微之星。节配巢由,道遵黄老。怀经纶之长策,不谒王候;蕴将相之奇才,未朝天子”,实非过誉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