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新闻

黄炎培签赠张澜《苞桑集》

2022-09-08 来源: 新浪新闻 阅读: 488

【编者按】黄炎培(1878—1965),上海市人。著名政治活动家,中国职业教育创始人、理论家。抗战时来重庆,任国民参政会参政员,创建中国民主建国会。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200位历史名人之一。

张澜(1872—1955),四川省南充市人。政治活动家、教育家、民主革命家。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200位历史名人之一。

 

1662624459638847.jpg 

黄炎培题赠张澜《苞桑集》封面


2022年是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张澜先生诞辰150周年。年初,有幸得到另一位著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黄炎培先生签赠给张澜先生的诗集《苞桑集》。特此详考,以飨读者。

 

相知相和

《苞桑集》出版于194611月,由开明书店印行。是叶圣陶、傅彬然为黄炎培编选的一本诗集。诗集分三卷,收录诗词767首。第一卷为创作于九一八事变之前的诗歌81首,第二卷为创作于七七事变到九一八事变之间的诗歌225首,第三卷为创作于七七事变到抗战胜利的诗歌461首。从分卷节点即可看出黄炎培的爱国情怀。黄炎培在自序中阐释了选用这个题目的原因:

其亡其亡,系于苞桑,这是古语,易的否卦爻辞引用这古语,而略去了上文的主名。象征着中华民族遭遇国难,正在垂危的时候,因天然生活力的腴厚,国命有托,不至于逃亡。苞桑是象征着新中华凭着他的天赋,发出蓬蓬勃勃的生气,这蓬蓬勃勃新的生气,不怕凄风暴雨的外患,也不怕虫蚀鸟啄的内忧。对日抗战是这样,以后还是会这样。我爱中华,我爱苞桑。

这本诗集封面,黄炎培用遒劲浑然的大字写道:表方老兄存念。旁边是一列小字:请捡第三十四页一百三十页。落款时间地点为一九五二年八月北京

查诗集第34页,有《偕张表方、卢作孚、鲜特生诸君游莫干山十首》。诗题下注二十二年(1933年)七月二十三日1933年是黄、张相识之始。19335月,张澜一行到苏、浙、粤、桂考察。59日,被黄炎培称之为川中长者的张澜,拜会了黄炎培,两位民主革命家、教育家首次会面;当晚,黄炎培赴张澜下榻酒店回访。在沪期间,张澜参观了黄炎培创办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中华职业学校、人文社,对黄炎培的职业教育和乡村建设成就十分赞赏,认为颇有值得四川效法之处。张、黄相会这段时间,他们对国家、民族的前途,有着深刻的思考、交流和担忧。

 

至诚至真

相同的理想抱负,共通的爱国心志,种下了二人友谊的种子。

1938年同被选为国民参政会第一届参政人员开始,张澜、黄炎培、沈钧儒、梁漱溟等民主人士,就同中国共产党一道,携手前进、密集聚会,商讨国事、研究议题,推动抗战、争取民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事业呕心沥血。

19387月,在国民参政会第一届第一次会议上,张澜、黄炎培等116人联署支持中共参政员董必武等提出的《拥护国民政府实施决议案》。19391月,黄炎培起草讨汪宣言,张澜等参与联名。

19413月,组建中国民主政团同盟,黄炎培任主席;当年10月,张澜接任主席。11月,提交《实现民主以加强抗战力量树立建国基础案》,要求国民党开放党禁,实行民主政治19437月,张澜致书给蒋介石,配合中国共产党对蒋介石军事、政治反共活动进行针锋相对的斗争。

 

老百弥坚

抗战胜利后,张澜、黄炎培诸人热情推动重庆谈判,争取民主和平建国。但是他们的努力没有换来和平。19466月,蒋介石发动全面内战。194711月,中国民主同盟被迫解散。但张澜、黄炎培等人争取民主的脚步没有就此停止。他们秘密筹措经费,商定由沈钧儒赴香港酝酿召开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恢复民盟总部。

19481月,民盟一届三中全会期间,黄炎培写了一首《赠张表方》,赞颂张澜对民主事业的杰出贡献:北蜀千山一草庐,说仁说义道非迂。行方落落偏从众,语亢巍巍乃藐诸。百辈雄冠尊杖履,一辞巴峡老江湖。苍生空陨长沙涕,子且前于我后喁。

从此,张澜、黄炎培等民主革命家,与中国共产党同心同德、同心同向、同心同行他们支持中共的五一口号,认为是国家当前自救唯一途径;北上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迎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黄炎培题赠诗集时间是一九五二年八月北京。当时,张澜任中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黄炎培任政务院副总理兼轻工业部部长。

1952725日,黄炎培得开明书店来信,得20册赠书,被告知《苞桑集》卖完不再版。黄炎培将所得书分别寄赠冷遹、俞友清等人,想起与张澜近20年革命奋斗的友谊,特赠张澜1册以为纪念。

回顾两位伟大的民主革命家相识相知相和争取民主革命胜利、建设新中国这段历史,他们老而弥坚的精神令人景仰,他们至诚至真的人格更让人深为感动。

 

(本文转载自新浪新闻,内容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