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新闻
立起有形的价值观——观歌剧《江姐》
【编者按】江竹筠(1920—1949),四川自贡人,著名革命烈士,小说《红岩》中江姐的原型。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501位历史名人之一。
歌剧艺术作为一种集音乐、戏剧、文学与舞台美术于一体的综合艺术形式,始终是传递价值观、塑造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近日,空军原第五代歌剧《江姐》剧组来国防科大演出,这场红色经典,不仅是一次艺术上的成功,更是一堂震撼心灵的“沉浸式思政课”。它通过艺术形式传达了忠诚、牺牲和坚持的革命精神,也让“立起有形的价值观”这一主题在艺术的渲染下变得格外鲜活而深刻。
歌剧开篇,便将我们带入了1948年白色恐怖笼罩下的重庆。江姐,这位坚定的共产党人,肩负着传递省委重要文件的重任,穿梭于敌人的严密盘查之中。她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都透露出沉着与果敢,面对敌人的威胁,她毫不畏惧,用智慧一次次化解危机。那一刻,舞台上的江姐不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而是无数为信仰而战的革命先烈的缩影,她代表着一种信念,一种为了实现理想不惜付出一切的崇高精神。
区别于传统西方歌剧,《江姐》的音乐创作立足中国本土特色,以民族音乐和地方戏曲为根基,进行大胆创新与融合。剧中《红梅赞》《巴山蜀水要解放》《绣红旗》《我为共产主义把青春贡献》《五洲人民齐欢笑》等经典唱段,凭借真挚动人的情感表达、优美流畅的旋律,令人百听不厌,具有极强的艺术感染力,成为中国民族歌剧音乐创作的典范之作。其中最令人难忘的莫过于贯穿全剧的主题曲《红梅赞》,生动地刻画了江姐傲雪凌霜、坚贞不屈的高尚品格,旋律优美大气,歌词简洁而富有深意,将江姐的英雄形象展现得栩栩如生。每当《红梅赞》的旋律响起,全场观众都会被深深感染,仿佛看到了江姐那如红梅般在风雪中傲然挺立的身影。歌曲中的每一个音符,都承载着革命先烈的精神力量,它不仅是对江姐个人的赞美,更是对所有为革命事业献身的英雄们的敬仰。
为更好地展现江姐的英雄事迹,剧组在舞台呈现上也下足了功夫。舞台布景简洁而富有深意,通过巧妙的灯光设计和道具运用,生动再现了重庆的街头巷尾、华蓥山的崇山峻岭以及渣滓洞集中营的阴森恐怖。特别是在表现渣滓洞的场景时,昏暗的灯光、冰冷的铁窗以及粗糙的墙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那个黑暗的世界,深刻感受到革命先烈们所面临的艰难困苦。
江姐的故事,不仅仅是一段历史的记忆,更是一种精神的传承。在江姐身上,我们看到了忠诚与担当。她对党的事业无比忠诚,始终坚守着自己的信仰,无论遇到多大的困难和危险,都从未动摇过。这种忠诚,是对国家、对民族、对人民的高度责任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始终坚守的政治品格。只有坚定对党和人民的忠诚,我们才能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迷失方向。在江姐身上,我们还看到了无私奉献与牺牲精神。为了革命事业,江姐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无私奉献精神,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我们在新时代应该大力弘扬的精神品质。江姐精神的传承不是某一个人或者几个人,而是一代又一代人。
在当代社会,《江姐》的演出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它不仅是对革命历史的回顾与致敬,更是当代人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与价值观培养的生动教材。 我们需要继承和发扬江姐忠诚、牺牲、奉献的革命精神,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同时,《江姐》的成功也为当代艺术创作提供了有益借鉴,启示我们如何将思想性、艺术性与观赏性相结合,创作出更多无愧于时代的优秀作品。
(本文转载自新浪新闻,内容略有删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