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新闻

话剧《屈原》文物曝光 重温峥嵘岁月

2020-07-31 来源: 红岩春秋 阅读: 780
       【编者按】郭沫若(1892—1978),今四川乐山人,杰出的作家、诗人和戏剧家。抗战期间,先后任国民政府军委会政治部第三厅厅长和文化工作委员会主任,在中共南方局领导下,组织开展重庆国统区的抗战进步文化运动,创作了《屈原》等大量进步戏剧。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两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1942年4月3日,话剧《屈原》在重庆国泰剧院首次上演,盛况空前。70多年过去了,当年的演员和热心的观众大多已经作古,但我们依然能从收藏于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的《屈原》导演本、《屈原》演出海报和宣传广告、郭沫若《写完屈原之后》文稿等几件重要历史文物中,窥见那一段峥嵘岁月。
       话剧《屈原》讲的是战国时期的三闾大夫屈原在楚国一天的遭遇,先被南后陷害、后被楚怀王问罪,其间又有学生宋玉的背叛、侍女婵娟的相知和忠诚,最后屈原被逼逃往汉北。郭沫若在从清晨到午夜这段非常有限的舞台时空里,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自由与专制、爱国与卖国的不可调和的斗争,起到了借古喻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郭沫若(中)与《屈原》演员的合影
 
       《屈原》的演员阵容十分强大,它集中了中华剧艺社在全国有名的优秀演员,如金山(饰屈原)、白杨(饰南后)、张瑞芳(饰婵娟)、顾而已、施超等。编剧郭沫若、导演陈鲤庭与大家团结一致,战胜重重困难,使《屈原》在重庆的演出每每获得了完美的成功,并由此形成了一股长久不衰的“屈原热”。
 
《屈原》导演本
 
       三峡博物馆馆藏的《屈原》导演本是重庆文林出版社印行的该话剧第一版版本,也是导演陈鲤庭排练时用过的本子。封面上不但有导演陈鲤庭的亲笔签名,还记录了排练《屈原》时的一些基本情况,如排练时间和角色安排等,非常珍贵。这本36开的书用土黄纸印刷,字迹模糊,比较粗糙,但它真实地反映了当时的实际状况。研读这本小书,我们能细细体会出它那掩不住的历史沧桑。
 
《屈原》演出海报
 
《屈原》宣传广告
 
       刊登在重庆报刊上的话剧《屈原》演出海报及当时印制的宣传广告,显示出了《屈原》演出的许多重要信息,如演出时间、地点、主要演员等。此外,还透露出一个重要信息——这次《屈原》的演出是为“中正学校图书馆”进行募捐。显然,这是为了躲避国民党有关当局的无理刁难而想出的办法,同时,也从另一个侧面有效地达到了向广大群众宣传《屈原》的目的。
 
《写完屈原之后》文稿
 
       郭沫若创作完《屈原》后,写了一篇总结性文章《写完屈原之后》。现存这篇文稿并非郭沫若亲笔手稿,只是一件油印件,捐赠者为《屈原》的导演陈鲤庭。他应该是这篇文章成稿后最早的读者之一。
       从文稿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最先打算将《屈原》写为上、下两部,分别为怀王和襄王时期,但随着剧情的自然展开,甚至连作者本人都不能控制人物的发展,只能任随剧中人物在自己的生活空间内自然地张扬自身命运和性格。这种不能自已的感觉在郭老的这篇文章里处处可见。他谈到:“目前的《屈原》真可以说是意想外的收获。各幕及各项情节,差不多完全是在写作中逐渐涌出来的。不仅写第一幕时还没有第二幕,就是第一幕结束时都没有完整的预念,实在也奇怪……就这样打算写屈原一世的,结果只写了屈原一天,由清晨到夜半过后。但这一天似乎已把屈原的一世概括了。”
       重庆1942年上演的话剧《屈原》,在抗战时期产生了极大的反响。这朵历史长河中的小小浪花,同其它抗战文学作品一起书写了中国抗战文化史上的光辉篇章。
 
 
(本文转载自红岩春秋,内容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