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新闻

邹韬奋在上海创办《抗战》三日刊

2021-02-10 来源: 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 阅读: 885
       【编者按】邹韬奋(1895—1944),今福建永安人,著名出版家、社会活动家。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两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这份刊物是全国各界救国会负责人邹韬奋在上海创办的《抵抗(抗战)》三日刊,1937年11月3日第二十三号。
       该号刊登有潘汉年撰写的《加强我们的团结》、金仲华撰写的《苏州河岸的新阵线》、王达夫《罗将军会见记——东战场巡礼》、阮有秋《从抗战路线到内地工作》等文章,报道华北、上海最新战况,揭露日本帝国主义的反动本质,抨击投降派的妥协言论,号召全国军民奋起抗战。
 
 
       邹韬奋(1895—1944),原名恩润,笔名韬奋,祖籍江西余江。1922年任中华职业教育社编辑主任,主编《教育与职业》月刊。1926年10月任《生活》周刊主编。“九一八”事变后,积极宣传抗日救亡。
       全面抗战爆发后,邹韬奋等救国会负责人应国民政府之邀赴南京,“贡献一些关于救亡运动的意见”,并同时着手创办新的抗战刊物。
       1937年8月13日,淞沪抗战爆发。邹韬奋立即由南京返沪,经过五个昼夜的紧张筹备,由其任主编的《抗战》三日刊于8月19日在上海面世。邹韬奋在创刊词上宣布:“在这民族抗战的紧急时期,本刊的任务,在一方面是要对直接间接和抗战有关的国内和国际的形势,做有系统的分析和报道,显现其重要意义和相互间的关系;又一方面,是要反映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需求,并贡献我们观察讨论所得的结果,以供国人参政。”
       《抗战》三日刊自创刊伊始,就高举反对日本帝国主义侵略的大旗,积极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主张,坚决揭露亲日派的一切投降阴谋,经常报道、宣传中国共产党和八路军在华北敌后组织群众、开展游击战争的业绩,使国统区人民对中国共产党有了全面正确的认识。而对于国民党政府,邹韬奋总是保持着清醒的“拥护”,始终坚持呼吁当局彻底开放民众运动和言论自由,保障人民权益,实行真正的全面抗战。
       与邹韬奋创办的其他刊物一样,《抗战》三日刊始终保持着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尽管战时交通困难,但邹韬奋总是千方百计地把刊物尽可能快地送到读者手中。
       《抗战》三日刊专门设有“读者信箱”专栏,随时和全国各地的读者保持着密切联系,全心全意地帮助读者解决他们所提出的各种问题。邹韬奋还号召广大读者群众共同办报,鼓励他们从不同的角度为《抗战》撰写通讯和各种性质的文稿。
       正是因为《抗战》三日刊始终坚持与人民群众同呼吸、共命运,很快获得了全国民众的青睐,从国内各阶级到海外华侨,不论前方后方,都拥有大量忠实的读者。尤其是千千万万的青年人,更是把《抗战》当做不可缺少的精神食量,称赞其为“良师益友”。
       在邹韬奋的精心编辑下,《抗战》三日刊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高度统一,在所有抗日救亡进步刊物中独树一帜,非常适合战时读者的需要。刊名印在封面上方正中,手写体“抗战”两个大字庄严而富有战斗气息。刊头左边为本刊要目,简洁明了,让人印象深刻。对于国内国外的重大现实问题,每期都配以评论,进行深刻的分析,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方法。
       《抗战》三日刊开辟的栏目有战局分析、专论时评、各方通讯、战时常识、杂感随笔、诗歌语录、地图漫画等。编者将内容的可读性、版面的易读性、插图的可视性结合起来,板式紧凑、顺序严谨、栏目相对稳定、插图与文字版面协调,为当时期刊所少见。
       因受到租界当局的干扰,《抗战》三日刊自第七号起一度更名为《抵抗》三日刊。上海沦陷后,邹韬奋、金仲华等绕道香港、桂林、衡阳、长沙赴武汉,于同年12月23日在武汉出版第三十号,并恢复原名《抗战》三日刊。至1938年7月3日止,《抗战》三日刊共出刊86期,1938年7月7日与柳湜主编的《全民周刊》合并,改为《全民抗战》三日刊。
       《抗战》三日刊,是全面抗战爆发后创办的大批抗日救亡刊物中的佼佼者。它以宣传抗日救亡为核心,喊出了时代的最强音,扩大了我党的政治影响,代表了白区进步文化工作方向,引导了无数青年走上了革命道路,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本文转载自连云港市革命纪念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