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新闻

“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 一枚触发管见证聂荣臻奠基国防科技事业艰辛历程

2021-06-17 来源: 重庆日报 阅读: 821

【编者按】聂荣臻(1899—1992),重庆江津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新中国十大元帅之一,中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卓越领导人。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两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戈壁深处,一个巨大火球跃出地平线,霎时把大地和天空映得雪亮,蘑菇云、烟团随之升起,轰隆隆的巨响和狂风中,大地也在颤抖……196410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有力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1623921705877166.jpg

触发管

触发管,是原子弹引爆装置的关键部件。彼时,我国一共研发了两枚,一枚随着原子弹爆炸化作烟云,备用的一枚则被永久保存下来。你可知道,保存下来的这枚触发管去了哪里?

作为见证聂荣臻带领科技大军铸就国防科技伟业的实物,如今它已成为文物,被我们永久馆藏。聂荣臻元帅陈列馆馆长万金容向记者讲述了这枚触发管背后的故事。

时间回溯到新中国成立之初,面对复杂的国际形势,为了给社会主义建设创造和平安定的环境,中共中央作出建立和发展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年近六旬的聂荣臻元帅主动请缨挂帅出征,带领科技大军踏上科技强军、科技强国的伟大征程。

然而,到19607,前苏联单方面撕毁协定,撤走专家,带走图纸。此时,我国又面临三年困难时期。在这内外交困的情况下,国防科研战线出现了两弹上马还是下马之争。

那是毛主席、周总理交待的,我也向毛主席、周总理保证过,搞不出两弹,我死不瞑目。聂荣臻旗帜鲜明地力主两弹继续坚持攻关。

1961820日,经过深入调查研究后,聂荣臻签发了一份报告——《导弹、原子弹应坚持攻关的报告》,呈送中央。报告指出:争取三五年或更长一些时间研制出中程、远程地地导弹,爆炸初级的原子弹和能装在导弹上的比较高级的原子弹是可能的

这是一份可行性报告,更像是一份军令状,得到了毛泽东、周恩来等人的大力支持,也使两弹研制得以继续推进。

此后,聂荣臻把在战争年代总结出的指挥艺术,有效地运用到科技工作中来,提出了原子弹研制工作的7条建设性意见:培养科技干部、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组织全国大协作、各级干部当好勤务员等,这些措施有力地促进了两弹攻关的顺利进行。

19641016日下午3点,伴随一声惊天动地的巨响,巨大的蘑菇云腾空升起……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守候在电话机旁的聂荣臻得知这一喜讯,一面向张爱萍表示慰问,一面与周恩来总理互致祝贺。

当天深夜22时,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发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的消息,顿时举国欢腾。《人民日报》随即发表了套红大字的号外。第二天一早,当工作人员把号外送到聂荣臻手里时,他边看边高兴地说:把这号外留下,留着纪念。

中国原子弹的研制成功,打破了超级大国的核垄断和核讹诈,提升了中国的国际地位。邓小平曾说过:如果60年代以来中国没有原子弹、氢弹,没有发射卫星,中国就不能叫有重要影响的大国,就没有现在这样的国际地位。这些东西反映一个民族的能力,也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标志。

后来,为缅怀聂荣臻元帅,原子能工业部把当时原子弹引爆装置的关键部件——触发管(备用的一枚),送给了聂荣臻的女儿聂力。199911月,聂荣臻元帅陈列馆开馆之际,聂力将这枚极为珍贵的触发管捐赠给了陈列馆。

如今,这一见证了聂帅带领科技大军铸就国防科技伟业辉煌历程的触发管,被放置在陈列馆的展柜里,默默向人们讲述那段难忘的历史。

 

(本文转载自重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