逸闻趣事
这份亲笔辞呈见证江姐一次鲜为人知的“潜伏”
在原国民政府钢铁厂迁建委员会(简称“钢迁会”)卷帙浩繁的历史档案中,收藏着一份署名为“江竹君”的亲笔辞呈。
“江竹君”是著名革命烈士、小说《红岩》中“江姐”原型江竹筠的本名。这份辞呈写于1943年,是存世不多的江姐手迹,见证了她在重庆綦江铁矿一次鲜为人知的“潜伏”。
1942年夏,江竹筠在与另一名中共地下党员接头时,连续两次发现被盯梢。幸亏她与同志发现及时,相互配合,才成功摆脱了跟踪。这次意外,引起了上级党组织的警惕,决定立即安排江竹筠撤离,进入“钢迁会”下属的綦江铁矿避险。
“钢迁会”地处重庆大渡口,是抗战后方最大的钢铁联合企业,直属国民政府军政部兵工署和经济部资源委员会领导,对职工进厂和离职都有严格的审核管理程序。綦江铁矿距重庆100多公里,是“钢迁会”最重要的原料基地。这里偏僻闭塞,有利于江竹筠隐蔽身份。由于有綦江铁矿无线电台台长程楷、报务员雷振宇和会计课成本组组长来家欣出面介绍并担保,江竹筠顺利通过了矿长黄典华的考核。
1942年9月7日,江竹筠前去綦江铁矿报到。綦江铁矿申报了江竹筠的入职申请,委任江竹筠为綦矿总务课庶务组司事。10月1日,江竹筠正式开始在綦江铁矿担任会计。为了隐藏身份,她在填写“钢铁迁建委员会职员履历表”时,特意对部分真实信息作了修改,年龄虚报了4岁,籍贯改为“四川富顺”。
尽管只是临时避险,但江竹筠在綦江铁矿的工作十分努力、敬业,赢得了大家的认可。江竹筠的同事们称她为“江先生”,直属领导包课长评价她“在课工作亦甚努力”。矿长黄典华在综合考察了她的工作表现后,还对她从报到至10月1日任会计前这段时间,以雇员待遇给予补助。
1943年春,特务又开始了对江竹筠的监视。她以胃病复发、医生嘱咐长期静养调理为由,于1943年2月16日向黄典华提出辞呈。2月27日,黄典华批示:“先将各部分手续办完后准予转呈。”5月10日,“钢迁会”负责人批示:“江辞职照准。”
批示下发时,江竹筠已离开綦江铁矿。实际上,她在递交辞呈后不久就回到重庆城区,在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所属合作社工作了很短的一段时间。紧接着,她又根据党组织的指示,离开合作社,去从事党的通信联络工作。
来源:澎湃政务,2022-01-28 ,编辑时略有删改,重拟标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