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故事

端木蕻良重返陪都的日子

2025-10-16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22

/颜坤琰


端木蕻良.png 

端木蕻良

 

1938年秋至1940年年初,端木蕻良和萧红在陪都重庆度过了一年零四个月。在日机轰炸、物资匮乏的艰苦环境中,夫妻俩相濡以沫,勤奋工作,双双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丰硕成果。

抗战胜利后不久,端木蕻良再次来到重庆,此时的他却形单影只、孑然一身。三年多前,萧红在日军的炮火中,病逝于香江之畔。如今重返陪都,端木蕻良触景生情,孤寂惆怅之感油然而生。陪都重庆,令端木蕻良悲喜交集、刻骨铭心。

1946年春天,端木蕻良去重庆近郊的新桥镇,找到在复旦大学任教时的同事、经济学教授姜庆湘——当时在四川省银行总行经济研究处任研究员。经姜庆湘介绍,端木蕻良结识了研究处一位年轻的职员刘承思。刘承思喜爱文艺,很快就和端木蕻良成为忘年之交。

5月中旬,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演剧第四队(政治部第三厅所辖抗日戏剧宣传队)来到重庆,安顿在七星岗纯阳洞。因为政治部部长是陈诚,四队打着“陈诚”的名号,接纳了一批左翼文化人。端木蕻良在《记王采二三事》一文中说:“四队本来就是孟尝君店,专门招纳四方豪杰。演剧四队挂的是陈诚的金字招牌,所以可以混过去,而且还可对王采和我加以庇护。”四队中有不少戏剧界的人士与端木蕻良关系密切,所以端木蕻良在纯阳洞呆过一段时间,后来又迁往国府路300号民盟总部住了一些日子。

1946年4月8日,王若飞、博古(秦邦宪)等从重庆飞返延安。途中,因气候恶劣,飞机迷失方向,在山西兴县黑茶山遇雾撞毁,机上人员全部罹难。噩耗传来,震惊陪都。重庆各界举行了“四八烈士追悼会”。端木蕻良和刘承思一道参加了追悼会,他还特地将鲁迅的诗句集成一副挽联,由刘承思代他用颜体字书写。联语曰:

忍看朋辈成新鬼(鲁迅悼柔石诗句)

又为斯民哭健儿(鲁迅悼杨杏佛诗句)

参加追悼会后,端木蕻良回到住所,想起王若飞、博古、叶挺、邓发等人的革命业绩,尤其是想起1937年年底至1938年年初在武汉时与中共长江局负责人之一、组织部部长博古的一段交往。博古在指导创办武汉《新华日报》过程中,曾与左翼作家端木蕻良有过一次面晤,约他为《新华日报》撰稿,更希望他把中共领导下的东北民军(九一八事变后,东北的武装抗日活动风起云涌,人们把当时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武装统称为“民军”。——作者注)抗击日本鬼子的英勇事迹写成长篇小说。端木蕻良思忖及此,心潮起伏,又写下《哀词二首》,缅怀他心中的革命英雄,祭奠“四八”烈士。《哀词二首》发表在4月18日出版的重庆《新华日报》上。

1946年,端木蕻良创作散文《春草》,发表于上海《文萃》杂志第十二期。创作《民主大合唱》组歌歌词,表达对国民党黑暗统治的愤懑,抒发对新社会的向往。组歌由马思聪谱曲,曾在贵阳、桂林等地演唱过。这组歌词,先后在上海《文萃》、广州《新音乐》、重庆《东北文化》《新华日报》等报刊发表,后来,上海生活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重庆生活书店也出版发行了这组歌词。4月,端木蕻良为第六届诗人节写了一篇评论,题为《诗人和狼》。在文章中,他主张作家应向老百姓学习,吸收人民的语言,认为“中国诗歌缺乏一种野生的力量”。文章发表在重庆《诗歌月刊》1946年第三、四期合刊上。这年夏天,端木蕻良还翻译了法国魏尔伦的《狱里》和俄国普希金的《囚徒》,发表在上海《文艺生活》光复版第六期。这两首译诗,都是他由英文转译的。

这年秋天,端木蕻良准备离开重庆去香港。他后来在一篇文章中追忆道:“我在重庆已买到直飞香港的机票,但遇到刘开渠,他需要机票比我还急,便将机票让给他了。本来我还有机会买到机票,但是演剧四队已经弄到船位,就约我一同乘船直下武汉。我想到,可以再一次直下长江,多领略一下三峡风光……”(端木蕻良:《记王采二三事》)

端木蕻良将远走武汉一事告诉了刘承思,刘承思也把自己要离渝随银行迁往成都的消息告诉端木蕻良。刘承思去纯阳洞演剧四队与端木蕻良告别,恰逢演剧四队两位朋友要给端木蕻良饯行。在七星岗一家天津餐馆,觥筹交错,离情依依,几位朋友互道珍重。

9月中旬,端木蕻良与演剧四队乘船离开陪都重庆。此后,他再未踏上这片令他朝思暮想、终生难忘的土地。

(本文图片提供/颜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