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云上观展

云上观展|徐悲鸿抗战画作赏析

2020-08-05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642

       抗战期间,一大批中国著名画家集聚重庆,他们以画笔为武器,投身于抗日救亡的历史洪流中,书写精彩华章。为纪念抗日战争胜利75周年,本期为大家带来著名画家徐悲鸿抗战时期的作品赏析。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中国现代美术的奠基人、美术教育家。曾留学法国学西画,归国后长期从事美术教育,1949年后任中央美术学院院长。擅长人物、走兽、花鸟,尤以奔马闻名于世,主张现实主义,强调国画改革融入西画技法,对当时中国画坛影响甚大。1937年10月,徐悲鸿随中央大学西迁来到重庆,前后度过了10个春秋。当时,他胸怀振兴中国美术教育的志向,在大后方用手中的画笔为抗战为祖国奋力鼓与呼。2005年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重庆历史名人,是重庆历史名人馆内陈列的两百位历史名人之一。

 

 1620375616746530.png

       《巴人汲水图》创作于1938年,真实记录了重庆人民辛勤劳作的生存景象。全画高300厘米,宽62厘米,题“忍看巴人惯担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盘中粒粒皆辛苦,辛苦还添血汗熬。廿七年晚秋随中央大学入蜀,即写沙坪坝所见。悲鸿”,以高度概括的手法,将巴人传统汲水的宏大场面,分解为舀水、让路、登高前行3个段落,描绘了男女老幼不同动作的7个人物。

 

 1620375628740643.png

       《巴之贫妇》创作于“丁丑年除夕”(即1938年1月30日),高102厘米,宽62厘米。除夕傍晚,徐悲鸿漫步在嘉陵江畔,回想国难当头,人们生活漂泊,情绪比较低落,这时却看见一个衣衫褴褛的拾荒老妇人从远处走来,捡起别人扔掉的半个馒头津津有味地吃了起来,吃完后还开心地哼起了小曲。这场景激发了徐悲鸿灵感,让他疾步返回宿舍进行创作,当晚就完成了这幅名为《巴之贫妇》的作品。

 

 1620375642615983.png

       《洗衣》创作于1938年夏,描绘了重庆人民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该画作高60厘米,宽52厘米,题“临清流而洗衣,较赋诗为更雅,悲鸿作于渝州,廿七年夏”。画面中只有两个背对观者、蹲在江边洗衣的妇女,留有大片空白,岸边的坡石和水面处,用笔极简而少,写意性强,有小品式的轻松和随意,抒发了一种诗意的美感。

       以上三幅画作,都是徐悲鸿来到重庆后有感于街头见闻而创作的现实性比较强的作品。当时国难当头、民不聊生的现实,让徐悲鸿更加深刻地体会到人民的疾苦,但老百姓积极乐观的面对艰辛生活,又给徐悲鸿上了最重要的一课,让他明白了如何乐观地笑对人生,从而激发他创作出具有鲜明巴渝地域特色和浓郁生活气息的《巴人汲水图》《巴之贫妇》《洗衣》等作品。

 

1620375712577507.png

       《负伤之狮》创作于1938年。当时,中国的抗战形势愈加紧张,徐悲鸿与挚友吴蕴瑞(字麟若)流寓重庆,谈论起国难民情,徐悲鸿情有所触,奋笔挥毫,顷刻便画就了一幅寓意深远的激情之作——《负伤之狮》,并在画的右上角题识,以记述这幅作品的创作过程“……国难孔亟时,与麟若先生同客重庆,相顾不怿,写此聊抒忧怀”。

 

1620375732132271.png

       《侧目》创作于1939年。在悬崖边上的雄狮,象征面临危难的强大祖国,表情坚毅,面对毒蛇的嘶鸣与狰狞,毫无畏惧之色,仅以侧目视之,画家想表达的情感跃然纸上,让人震憾。

 

 1620375752159291.png

       《哀鸣思战斗》创作于1942年,是徐悲鸿画马的一件精品杰作。该画尺幅较小,高60厘米,宽35厘米,画上题款:“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壬午始寒悲鸿作于重庆。静文爱妻存之”。1942年正好是马年,此时的重庆正在经历大轰炸,满目疮痍,且抗战也处于艰苦卓绝的阶段,徐悲鸿以一匹昂扬不屈的马来激励号召国民,不畏失败,继续战斗。

 

 1620375777582120.png

       1943年,抗日战争逐渐进入到最为紧张和复杂的阶段,徐悲鸿取“狮”字谐音,创作出《会师东京》。该作品描绘了七只形态大小各异的狮子,个个英姿勃发,双目怒视前方,绷紧的肌肉、粗糙的鬃毛和身体厚重的质量感,使画面洋溢着刚劲雄壮之气。徐悲鸿在画面的右上方题到:“……略抒积愤,虽未免言之过早,且喜其终须实现也。二年端阳前后,悲鸿”,喻示着抗日战争胜利的曙光即将到来。

       以抗日为题材的《负伤之狮》《侧目》《哀鸣思战斗》《会师东京》四幅画作,徐悲鸿用影射的手法抒发了对民族沉沦的悲愤之情,表现了不可磨灭的民族精神,特别是《会师东京》通过众多的狮子会师于日本富士山山巅,预言了包括中国在内的反法西斯各国必将取得最后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