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名人
童第周治学严谨声名远
文/李朝林
童第周(1902—1979),浙江鄞县(今浙江宁波鄞州区)人。生物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中国实验胚胎学主要创始人、中国海洋科学研究奠基人、生物科学研究杰出领导者。
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童第周随山东大学内迁,1938年辗转到重庆,先后任中央大学医学院教授、同济大学生物系教授和复旦大学生物系教授。
1939年,在岭南大学任教的曾呈奎受生物系主任陈心陶委托,致函童第周,邀请他到香港担任岭南大学生物系教授。虽然童第周在中央大学医学院的工作并不如意,但他仍以“我在哪里都可以找到合适的材料进行工作”为由,拒绝了邀请。
在大后方的几年,童第周饱受颠沛流离之苦,却从未停止科学研究。他就地取材,常带着家人和学生到学校附近寻找青蛙等实验材料,仅靠借钱买的双筒显微镜以及一些简陋的设备,完成了“金鱼卵子经离心作用后之发长”(1940年前后)、“硬骨鱼类纵向分割卵胚膜及断片发育能力之实验”(1945年)等实验研究,与合作者揭示了胚胎发育的极性现象,在经典胚胎学基础理论研究上取得很大突破,备受瞩目。
抗战期间,一次科研成果展示会展览了由童第周嫁接、能在水中漫游的双头金鱼和多尾金鱼,引起了不小的轰动。1943年6月,在重庆工作的英国文化委员会驻华代表、著名学者李约瑟参观了同济大学。在李庄,李约瑟拜会了在比利时认识的朋友童第周,他们用法语进行了极为难得的长谈。李约瑟对童第周的工作环境大为惊讶,对他的工作热情十分钦佩。不久后,李约瑟到美国斯格里普斯海洋研究所访问,在关于访问中国的报告中,他特别提到童第周和汤佩松二位教授的研究工作并未因为战争而停顿,说“因为重庆没有冰厂,他们在研究中,为了降温的需要,派人到山上去取冰”。
复旦心理生理研究所成立于抗战末期,是复旦大学新设的一个研究所,注重实验发生学的研究。所长郭任远是童第周的老师,而当时所里真正做研究的只有童第周夫妻和学生张致一等几个人。虽然如此,童第周还是和师生一道,坚持以严谨的作风,做好科研和教学工作。
据童第周的学生和助手周才武回忆,童第周生活严谨,每天早来晚走,工作井井有条。他不管工作多忙,星期天上午总要到实验室检查实验工作,仅有的交际活动便是下午常和夫人一起去看望朋友。童第周对自己的学生和助手要求十分严格。当时,周才武在复旦生物系做助教,教材和材料都要自己设法准备,教授是完全不管的。那时设备简陋、经费缺乏,他们就白天制作切片,晚上带工人去稻田捉青蛙,准备做解剖实验。一次,周才武给童第周代细胞学实验,实在来不及做像样的示教切片,就向童第周借现成的切片。童第周虽然借了,但严厉地批评了周才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