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故事
“子弟兵”的由来
文/田超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在军区司令部门前
1937年9月平型关大捷后,聂荣臻留守五台山地区,筹备成立晋察冀军区,创建晋察冀抗日根据地。
随聂荣臻留下的部队除了独立团,还有骑兵营、八路军总部特务团一部,加上其他一些小单位,总共3000余人。部队人少,司令部机关人手更少,大家开玩笑说:“要问司令部有多少人,一盆菜就够吃了,一条炕就够睡了。”
晋察冀军区司令员聂荣臻深知,扩大武装力量关系到敌后根据地的开辟和抗战的成败,而要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还是发动群众。
那时的平山、阜平、曲阳等地,群众基础本来就非常好,在八路军打击日寇的影响下,群众的抗日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成批的热血青年竞相报名参军,出现了“母亲叫儿打东洋,妻子送郎上战场”的动人情景。当晋察冀部队在平山招兵时,下盘松村妇救会主任戎冠秀带头为儿子报名参军,并对负责登记的同志说:“我有三个儿子,都报上名,验上哪个去哪个,要是不嫌弃我老伴儿老,让他给咱八路军喂马也行。”当时人口不足9万的阜平,有2万多青年参军参战,5000多阜平优秀儿女为国捐躯,很多村庄三分之二的家庭都是烈属。
当时,晋察冀出现了这样的奇观:八路军新组建的一个团都是平山人,因此该团被命名为“平山团”,类似的还有“阜平营”“曲阳营”“灵寿营”“回民支队”等。聂荣臻给这些部队起了一个响亮的名字,叫“子弟兵”。在《华北敌后——晋察冀》一书里,李公朴热情欢呼:“子弟兵是老百姓的儿子,坚决打鬼子的抗日部队的兄弟,是在晋察冀生了根儿的抗日军。”这些家乡子弟兵经过战斗的磨砺,慢慢从“土八路”变成正规军和主力部队。后来,“人民子弟兵”成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代名词,响遍了中华大地……
来源:《文史精华》,2024年11期
编辑时节选部分内容,重拟标题
- 上一条童第周治学严谨声名远
- 下一条李嘉仲亲历南昌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