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 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吴芳吉

2022-01-28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640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爱国诗人吴芳吉。


1643352718275720.jpg 


吴芳吉(18961932),号碧柳,自署“白屋吴生”,世称“白屋诗人”,四川省江津县(今重庆市江津区)人。著名爱国诗人。曾先后在上海中国公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四川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1929年在重庆参与筹办重庆大学。1931年受聘担任江津中学校长。自编《白屋吴生诗稿》,友人编订《白屋先生遗书》《白屋嘉言》《白屋家书》等。

 

发时代先声  为民书疾苦

吴芳吉出身商人家庭,从小生活环境不好,家宅周围盗娼赌博者众。为使吴芳吉不受影响,他父亲就用石灰将墙门刷白并挂上“白屋吴宅”字牌,意为清白之家。吴芳吉遂自名“白屋吴生”。吴芳吉13岁时,因在作文课上写出以诗论文、豪放严谨的《读外交失败史书》而名噪全川,被时人誉为神童。

1911年,吴芳吉在北京清华大学留美预备班读书时,美籍教师无理辱责因病缺考的中国学生,引起公愤。吴芳吉作为学生代表,撰写《讨校长檄》,与学校据理力争,后因拒写悔过书被校方开除。归乡途中,吴芳吉贫病交加,甚至一度靠乞讨度日。几经辗转,抵家后他大病一场。病愈后,他以这一段流浪经历为题材,创作了70首纪行诗。他将这一组诗寄给好友吴宓,被吴宓评为“于古人则近陆放翁”。此后,吴芳吉在四川、上海等地虽谋生艰难,但仍醉心于诗歌创作。

吴芳吉始终将自己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危难紧紧连在一起,曾作《弱岁诗》19首,其中如“我自有生二十载,故国山河几更改……从来世运有通塞,未有如今繁且亟。……”(《弱岁诗·痛定思痛行》),“痛英痛予亡国,哀莫哀于丧师,鸣呼我国睡狮,何当睡醒一振之!”(《弱岁诗·红颜黄土行》)之句,感慨国家之危难,民生之多艰。

1918年,吴芳吉回顾自己的诗歌创作之路,再回想自己流浪在外时所见的世道艰难,提笔写下《戊午元旦试笔》:“三日不书民疾苦,文章辜负苍生多。”他决心以诗为号角,唤醒民众;以笔为枪炮,为百姓抗争。

1919年,随着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文学革命的呼声逐渐高涨,受新思潮冲击的吴芳吉当即表示“心知旧诗之运已穷,穷则必变”,“于是慨然赴之,惟恐其迟”。吴芳吉认为:“非变不通,非通无以救诗亡也。”他坚决主张诗歌必须随时代变革,不能固步自封,相继创作《护国岩词》《小车行》《婉容词》等新诗作品。其中,《婉容词》是这一时期的代表作,一经发表即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在这首叙事诗中,吴芳吉通过清新上口的民歌语体,以朴实优美的文字、真挚哀婉的感情,塑造出一个善良纯洁然而十分不幸的女子形象,深刻揭示封建社会包办婚姻的危害,鞭挞了打着婚姻自由旗号朝三暮四的恶行。

 

辗转南北方  为国育人才

吴芳吉不仅是一位诗人,还是一位教师,曾在湖南长沙明德中学、西北大学、东北大学等多所学校任教。他的教学特点是寓教于诗文,以情动人,重视爱国教育,自言“欲培植人才挽浩劫,蔚风俗,继前哲”。他以当时中国饱受战乱、民不聊生的社会现实为素材,创作了《北门行》《南门行》《壮岁诗》等多首极具感染力、发人深省的诗词,让学生传诵,达到潜移默化的效果。

19279月,吴芳吉赴成都大学任教。19282月,成都军阀杀害了大批学生共产党员和爱国人士,酿成“二一六”惨案。吴芳吉对此暴行气愤不已,痛感“中国之积弱,全因军阀制度之腐败!”因为军阀的存在,一大批远涉重洋去欧美或东渡日本学成归国的有志之士,空怀满腔热血,却报国无门,甚至横遭摧残。感慨之余,吴芳吉深刻意识到教育的巨大作用,决心在重庆创办一所大学,培养造就大批德智双全、威武不屈的人才,担起抗争复兴之大责。

吴芳吉挥毫写就《重庆大学筹备会成立宣言》,与其他几位川籍教师一起四处奔波、遍谒名流,终于赢得汪云松、温少鹤等贤达人士的支持和赞助。1929年,重庆大学建成,川东学子有了自己的大学。

1931年,应江津县县长邀请,吴芳吉辞去重庆大学文学院主任兼教授之职,返回江津中学任校长。他在江津中学的砖柱上亲笔书写“学、海、津、梁”四个篆字作为校训。为提高学生的德育水平,吴芳吉自编教材《新定人谱》,用古今著名人物的高尚品德教育学生。他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要求学生不但要学好课本知识,还要学会社会知识和英语。为此,他特别邀请来自加拿大的文幼章到校讲学。在吴芳吉的励精图治下,江津中学很快跃升为四川地区一流中学。

 

字句出肺腑  以身殉家国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吴芳吉深夜读报见此消息,立即亲自敲响校钟,组织江津中学师生上街游行,振臂高呼:“打倒日寇,收复失地。”第二天他又组织300多人,雇了几十只小船,沿长江而下进行抗日宣传,唤起民众抗战激情。在日货充斥市场时,他编写短诗《仇货买不得》,号召民众抵制日货,全诗六句:“仇货买不得,仇货买不得!买了仇货,卖了中国!休将仇货污人格,信誓勿逾越!”当时传遍了重庆的大街小巷。

1932年“一·二八”事变,日军进攻上海,国民革命军第十九路军奋起抗日。吴芳吉闻讯,慷慨高歌,并欲只身一人赴前线杀敌,被师生们从江边劝回。他按捺不住心中的激情,创作了长诗《巴人歌》。《巴人歌》以十九路军坚守吴淞炮台、沉重打击日寇的英勇事迹为内容,塑造了十九路军“三千子弟令如山,征衣未浣血斑斑,银枪斜挂气轩轩”的英雄形象,成为传诵一时的佳作。54日,他应邀到重庆作宣传抗日的演讲,当众朗诵《巴人歌》,全场鸦雀无声,上千听众泪满襟袖,心中抗日斗志高涨。

返回江津后,吴芳吉在学校向全校师生传达重庆各界同仇敌忾、心系抗战的情形,并再次朗诵《巴人歌》,全程慷慨激昂、声泪俱下。然而,由于连日奔波呼号,身心俱疲,还未朗诵完,他就因体力不支,脸色惨白地晕倒在讲台上。

193259日,吴芳吉辞世,时年36岁。

吴芳吉是第一位创作现代格律诗的诗人,一生留下了 600 多首优秀诗篇,被称为“诗词改革的先驱和开拓者”“现代诗史上有建树的六位诗词名家”之一。吴芳吉的至交好友吴宓曾这样评价吴芳吉:“吾生阅人不少,又读书所及。尝细绎中古今人之性情行事,用为比较,窃谓若论其人之天真赤诚,深情至意,不知利害,不计苦乐,依德行志,自克自强,一往而不悔,则未有如我友碧柳者。”

 

(文/李湘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