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曹禺

2022-05-27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597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戏剧家曹禺。

 

1653639641538675.png

曹禺(1910—1996),原名万家宝,字小石,祖籍湖北省潜江县(今潜江市),生于天津。著名戏剧家。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缔造者和组织者之一,首任院长。代表作有《雷雨》《日出》《北京人》等。


戏剧生涯始于表演

曹禺幼时常随喜欢戏剧的继母去看戏,京戏、地方戏、文明戏……他对看戏和演戏都开始入迷,民族艺术的审美也潜移默化地浸润了他童稚的心灵,他体会到:“戏原来是这样一个美妙迷人的东西!”

1922年,曹禺进入天津南开中学。南开中学是北方业余话剧运动中心之一。在老师张彭春的影响下,曹禺参加了新剧团。1925年,曹禺首次走上舞台表演戏剧。这是他戏剧生涯的开始。他先在《压迫》《少奶奶的扇子》等剧中扮演角色,后又主演《玩偶之家》《悭吝人》等剧。他在剧中展露的表演才华,闻名京津。在南开的演剧生活,对他后来成为一位杰出的戏剧家,产生了很大影响。他后来说:“南开新剧团是我的启蒙老师,不是为着玩,而是借戏讲道理。它告诉我,戏是很严肃的,是为着教育人民、教育群众,同时自己也受教育。它使我熟悉舞台,熟悉观众,熟悉如何写戏才能抓住观众。”特别是《少奶奶的扇子》,他反复琢磨,剧中的情节启发了他,影响了他后来创作《雷雨》时情节的构思和场面的安排。

1930年,曹禺转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专攻西方语言文学,在此期间广泛涉猎欧美文学作品。课余除排演《玩偶之家》等剧目,还开始创作戏剧。

曹禺的戏剧生涯始于表演。曾有人说,曹禺的天才首先在于他是个演员,其次才是剧作家。而他把最后一次最值得纪念的话剧表演留在了重庆。   

1943年1月,在重庆“雾季公演”中,曹禺主演了匈牙利剧作家贝拉·巴拉兹的名剧《安魂曲》。该剧讲述35岁的莫扎特穷困潦倒,在身体疾病和爱情挫折的双重打击下,坚持不懈创作歌剧,临终时为别人写下《安魂曲》,而自己却未能安魂的故事。曹禺在剧中的精彩表演,引起了观众的共鸣,演出获得极大成功。当时的评论说:“曹禺不仅表现了一个音乐家莫扎特的形象,而且表现了一个受难者的灵魂……在莫扎特这个人物中,他注入了自己的感受和体验,注入了自己的生命和灵魂……他使这个人物有了深度。”

 

戏剧创作“一剧一变,一剧一新”

1933年,大学即将毕业的曹禺完成了他的话剧处女作《雷雨》,这也是他的成名之作。

《雷雨》通过周、鲁两个家庭8个人物前后30年间的复杂纠葛,揭示了旧家庭的悲剧和罪恶。《雷雨》1934年在《文学季刊》第3期发表,1935年4月在日本东京首演,随后陆续在北平、天津、上海、南京等地上演,轰动了文坛、剧坛。

《雷雨》是“一出动人的戏,一部具有伟大性质的长剧”,成为中国话剧艺术开始走向成熟的标志,使中国有了足以同世界优秀剧作相媲美的话剧作品。郭沫若当年读到这部剧作时,称赞是一部“难得的优秀力作”,称作者“在中国作家中应该是杰出的一个”。

继《雷雨》之后,《日出》和《原野》相继问世。曹禺在他26岁时就完成了他的话剧“三部曲”。《日出》以都市生活为背景,追问是什么让纯洁善良的女人走进悲剧深渊,鞭挞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现实,充分体现了一个正直作家的责任感。《日出》的出版,反响较《雷雨》更为迅速热烈,让曹禺获得了更多赞誉。《原野》是曹禺唯一一部以农村生活为题材的剧本。它通过农民仇虎复仇失败的故事,阐述了农民反抗的必然性,也反映了农民复仇的盲目性。该剧以新的角度、新的手法,更深刻地揭示了农民精神上的沉重负担,以及农民从反抗到觉醒的曲折而复杂的心路历程。

1938年,曹禺随国立戏剧学校(1940年更名为“国立戏剧专科学校”)来到重庆。到渝后,他与宋之的合作,创作了以抗战为主题的剧本《全民总动员》。该剧的意义在于促进戏剧界的团结,激扬全民奋起抗战的高昂热情。《全民总动员》在国泰大戏院公演7场,场场客满。演职人员将演出收入节余的8000余元,全部捐献给前方抗日将士,用来制作寒衣。随后,曹禺创作了《蜕变》《北京人》等剧目,改编了《家》和《镀金》《正在想》等剧,在重庆这个“第二故乡”再创戏剧辉煌。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创作了《明朗的天》和《胆剑篇》(与梅阡、于是之合作)、《王昭君》。《明朗的天》描写知识分子思想改造过程,是曹禺在新中国成立后创作的第一部剧作,标志着他思想认识的转变,反映出他在创作道路上的新探索、新尝试。《王昭君》发表于1978年,艺术地再现了昭君出塞和亲的真实历史,着力表现民族和睦、民族友好和民族间的文化交流,唱响了一曲民族团结的赞歌。它是“曹禺为巩固和发展我国民族团结所作出的贡献”。

从《雷雨》起,曹禺一剧一变,一剧一新,从不满足,积极探索,敢于创新。他的作品各具特色,都堪称中国话剧史上的艺术经典。曹禺能演能导更能写,才华横溢,享誉中外,被称为“走向世界的戏剧家”“中国的莎士比亚

 

“一半的生命”与北京人艺“紧紧连在一起”

新中国成立后,曹禺不再仅仅是一个戏剧家,还是一个文艺、社会活动家。他先后担任中国文联及中国剧协、影协常务委员、委员,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等职。北京人民艺术剧院院长这个职务,是他倾注心血最多的一个,如他自己所说“我一半的生命与这个剧院紧紧连在一起”。

1952年6月,北京人民艺术剧院(以下简称“人艺”)成立,曹禺成为首任院长。他同人艺另外三位创始人一起,制定建院方针,确立建院目标——“把北京人艺建设成为一个能获得我国观众喜爱并逐步走向世界的第一流剧院”,并为实现这个目标孜孜不倦地努力着。

从人艺成立到他生命的最后一刻,曹禺一直领导和关怀着人艺的艺术建设。他作为院长兼著名戏剧家,切实发挥自己“传帮带”的作用。他团结人艺的艺术家和工作人员,与之建立深厚情谊,在人艺形成了一种“抱成一团,共同努力”的团结氛围;他经常在排练厅和剧场流连,关心人艺的每一次演出和每一个演职人员,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的成长都离不开他的教导;他高度重视剧目建设,主张“人艺只能上演第一流的作品”……

       曹禺培养了一代又一代戏剧艺术家,他的作品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观众。他在戏剧事业上的成就,对中国现代戏剧文学、导演和表演艺术的发展,影响巨大而深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