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茅以升与重庆的情缘

2022-06-09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627

/宗和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下半城的望龙门缆车,是全国第一个客运缆车工程,也是人们对重庆交通发展史最深刻的记忆之一。

这条数十年前依山而建、靠缆绳上下穿行于江边和山腰的客运缆车线路,见证了茅以升与重庆的情缘,也让重庆人深深地记住了茅以升。

 

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

1942年,国民政府交通部任命茅以升为桥梁设计工程处处长,是要他负责滇缅公路桥梁的修理和加固,因为日本人占领了我国从东北到东南的广大地区,美国援助中国抗战的物资主要通过滇缅公路运进来,而这条公路上的一些桥梁急需修理和加固。

抗战时期,根本谈不上像样的工程建设,大批工程技术人员无用武之地,生活也没有保障。茅以升高瞻远瞩,考虑到战后国家的建设,肯定需要大批工程人才,现在国家无论怎样艰难,也应为战后的建设培养和储备人才。于是,他向交通部建议,成立中国桥梁公司,靠公司的经营活动,安置桥梁技术人员。同时,公司还可作为工科学生实习的基地。

交通部接受了他的建议,并委托他主持筹备成立工作。

1943年4月,中国桥梁公司在重庆成立,茅以升任总经理兼总工程师。

在《中国桥梁公司发展计划书》中,茅以升谈到“公司工程人员多系由前钱塘江桥工程处、武汉大桥设计处及交大部桥梁设计工程处调来”,“公司受重庆市政府之委托,在渝办理扬子江及嘉陵江两大桥之设计工作”,“欲为各铁路公路解决桥梁问题,俾不致长期仰赖外人或受国内包工之垄断”。桥梁公司把一批工程技术人才聚集了起来,可是由于战争,国家建设处于停滞状态,桥梁公司很难承揽到像样的工程项目,所以从成立开始,就时时处在困境中。茅以升决定抽人经商,用赚来的钱养活公司员工,虽然收入微薄,却也能维持温饱,解除了科技人员的后顾之忧。一些人指责桥梁公司经商是不务正业,他根本不予理会。

在无工可做时,他就安排公司员工学习、研究桥梁技术,提高业务素质。在兵荒马乱、人心惶惶的年代,这批人竟能沉下心来,埋头学习、研究,有人讥笑这是“闭门造车,纸上谈兵”,茅以升还是不予理会。他建议成立桥梁公司的目的之一就是为国家建设储备人才。这批工程技术人才在新中国成立后,成为大型桥梁建设的科技骨干。

随着日寇步步进逼,大后方受到严重威胁,桥梁公司的处境更加艰难,再加上公司在广西的资产全部丧失,业务无法开展,濒于倒闭。恰在这时,美国政府要求我国派遣各科人员赴美学习。茅以升从培养人才着眼,不顾公司经济拮据,毅然决定选送一批人员参加考试,这批人员多被录取。出国人员原来的薪水,照发给家属,直到回国。出国人员深受感动,他们全都如期归来,而且各有专攻,成为国家建设的栋梁。

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茅以升也不忘提醒公司的技术人员,要着眼于将来的建设需要和科技的发展,深入研究大跨度桥梁、钢结构制造、活动桥、沉管、隧道等技术,并组织搜集参考资料,为今后建造新的大桥及修复遭破坏的桥梁做准备。这些研究在当时是无利可图的,但他着眼于未来,是不能用金钱来计量的。

为改善重庆市民出行状况,茅以升在重庆主持中国桥梁公司期间,于1944年担任望龙门码头客运缆车总设计师。望龙门客运缆车于1945年5月竣工运行,是中国第一条客运缆车线。轨道全长178米,为鱼腹式设计,上下方向运行的缆车在鱼腹处错车,建成初期每日客运量达7000多人次。


1655114266518589.png

重庆望龙门客运缆车


中国桥梁公司成立前后,茅以升数次来重庆出席会议,唐山工程学院也一度迁来重庆。1940年3月,在重庆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议;1941年2月,出席教育部学术审议会会议;1943年3月和5月,先后出席中央研究院评议会会议和教育部学术审议委员会。

   1944年,日本侵略军一路南下,攻到独山,已在平越复校的唐山工程学院不得不又一次向西迁徙,图书、仪器几乎全部毁坏散失。茅以升和老师们反复商议,经多方努力,将唐山工程学院转移到四川璧山县(今重庆璧山区)的丁家坳,在交通部技术人员训练所旧址复课。

 

筹建重庆两江大桥

抗战胜利后,茅以升认为大规模的国家建设即将开始,桥梁公司到了用武之时,但它偏处重庆,活动极不方便,因而准备迁往上海。1946年6月,中国桥梁公司在上海成立分公司,作为搬迁上海的先行准备。

这时,教育部任命茅以升为北洋大学校长。茅以升正主持修复钱塘江大桥,同时又忙于桥梁公司搬迁和再成立分公司之事,不愿接受这一任命。反复推辞,不获准许。最后达成妥协,北洋大学校长一职暂由别人代理,待他办完这边的事务后再去就任。

他当时一心所想的是,利用桥梁公司的技术力量,为中国多造几座大桥。此后几年,他的主要精力都花在筹划建造新大桥和修复遭破坏的桥梁上。

1946年,茅以升在中国桥梁公司任职期间,第一次参加星期五聚餐会。他发表了以《重庆两江大桥》为题的演讲,报告重庆两江大桥筹建初步计划。茅以升在演讲中说,重庆两江大桥之需要,尽人皆知。抗战八年中国国民参政会及重庆市临时参议会均有提案,因抗战时期时遭空袭而缓议。现在抗战胜利结束,市政府发起建筑两江大桥,组织陪都两江大桥筹建委员会,聘请工程师参与其事,研究桥梁计划 。

茅以升在演讲中提出了扬子江大桥拟建地点为打铜街与陕西街间之东水门,嘉陵江大桥拟建地点分别为曾家岩和大溪沟,两桥均依都市及公路需要而设计。他特别提到重庆系山城,两岸地势甚高,建筑桥梁比较容易。有人质疑,重庆在抗战时期为国家陪都,现在抗战胜利,政府即将还都,建筑两江大桥时机是否适当。在这篇演讲中,茅以升认为,重庆是中国西部之重心,将来可为西部之上海,绝不因政府还都而受影响,而且现时建筑两江大桥,正所以巩固其经济都市的地位。茅以升还对经费预算和筹措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可见茅以升对筹建重庆两江大桥是有充分考虑和准备的。他作出的长江大桥设计方案及施工方案,列入了《陪都十年建设计划》。

然而,国民党发动的全面内战,使他建造新大桥的愿望化为泡影。

1977年,茅以升主持设计了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他在重庆建设长江大桥的梦想在30多年后变成了现实。

如今,重庆已有跨越长江和嘉陵江的各种桥型的多功能大型桥梁数十座,成为名副其实的桥梁之都。

 

1655114297410508.png

重庆石板坡长江大桥今貌

 

移送母亲灵柩归里

茅以升一生,受母亲韩石渠的影响很大。他经常骄傲地说:“母亲是我的第一位良师。”

全面抗战爆发后,茅以升带着母亲辗转多地。在随唐院迁校的颠沛流离中,他的母亲韩石渠始终乐观地支持儿子,还经常请学校的老师和同学到家里做客。在抗战后期的重庆,流传着关于韩石渠的一件趣事。

当时,重庆的一家报纸刊登了一则很有意思的上联:

小大子  上下街  由南到北买东西

这则上联的绝妙之处在于将方言和方位结合在一起。“小大子”是镇江的方言,意思是小保姆;“上下街”中的“下街”,是当时镇江一条街道的名字。这家报纸登出这则上联,是要向广大读者征求下联。已到古稀之年的韩石渠对这则上联很有兴趣,但一时总也想不出工整的下联。

一天,茅以升的二叔来看望他们。他的二叔早年加入同盟会,在辛亥革命中立下大功,被授少将,但晚年不得志,郁郁寡欢,牢骚满腹。韩石渠听了他的牢骚,灵机一动,对出了那则对联的下联:

老少将  左右派  愁冬虑夏度春秋

下联对仗工整,而且寓意深刻 ,报纸登出后,韩石渠对对联的趣事在重庆传为佳话。

1945年,中国人民的抗日战争终于赢得胜利,韩石渠非常兴奋,想着很快就可以回到老家了。但遗憾的是,直到离世,她也没能如愿返回家乡。

韩石渠抗战期间跟着儿子到处辗转,抗战胜利时,她70多岁,住在重庆南山黄桷垭两浮支路茅以升家。她的身体一向比较健康,却在1946年1月的一个晚上猝然去世。

韩石渠离世没多久,茅以升就带着家小返回了南京。迫于当时的情况,他将母亲的灵柩安放在重庆。然而,茅以升始终觉得重庆不是母亲最终的归宿,而且母亲生前常说想回老家,所以他决定必须将母亲的灵柩送回老家镇江入土。只是那时抗战刚刚结束,重庆和汉口的交通还未完全恢复,所以他的这个愿望短时间无法实现。直到1948年,重庆、汉口等地的水运恢复正常,茅以升才把母亲的灵柩从山上搬下来,再从重庆坐船到达汉口,接着把灵柩从汉口运回南京。到达南京后,茅以升将母亲的灵柩运至镇江故里,和父亲合葬在镇江蒋乔乡嶂山脚下。茅以升终于完成了母亲回家的心愿。

 

茅以升精神后继有人

茅以升是中国现代桥梁奠基人,国杰出的科学家和德高望重的教育家。为使莘莘学子像茅以升一样,怀揣拳拳报国之心,孜孜不倦进取,以茅以升的人格和品质为榜样努力学习,成为富有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在工程及其相关领域具有一定科学研究能力、开发能力和国际竞争能力的高素质人才,2008年起,重庆交通大学设立“茅以升班”。

“茅以升班”分为“茅以升桥梁班”和“茅以升道路班”,采取能者居之的滚动培养机制,旨在“传承并发扬茅以升先生伟大的爱国精神,敢于为人先的科技创新精神,排除一切艰难险阻、勇往直前的奋斗精神,做到治学严谨,不畏困难,勇于开拓”,鼓励学生“学习茅以升,成为茅以升,超越茅以升”。 

茅以升一生架“桥”,特别注重“育才之桥”,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实施的茅以升公益桥项目为我国山区少年儿童架设了安全的求学之桥,也为高校交通运输类、土木类专业的学生搭建了社会实践和社会服务之桥在推动交通助力扶贫工程中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1655114374698138.png

重庆交通大学首届“茅以升班”开班典礼


201911月由共青团交通运输部直属机关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交通运输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教育部高等学校土木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北京茅以升科技教育基金会主办第三届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在重庆交通大学办。

全国大学生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设计大赛秉持育人为本的主旨,引领青年学子走出书斋,走到广袤天地走进贫困地区深入人民群众,在实地踏查设计的躬身实践中,传承老一辈桥梁专家的专业精神;在爱心助力扶贫的具体行动中,厚植人民交通为人民的价值理念;在倾听群众诉求的真诚沟通中,涵养公益精神和家国情怀。

作为茅以升基金会公益慈善项目之一,茅以升公益桥——小桥工程项目设计大赛,全面体现了公益性、科学性、实用性、经济性的理念,彰显了青年学子善于创新创造的无限潜能、勇于砥砺奋斗的青春风采、扎根实践沃土的专业素养、矢志报效祖国的理想追求——这,正是对茅以升精神的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