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一只竹篮背后的故事

2022-10-27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777

/黄秀陵


1666858786298673.png 


竹编的篮子,在人们眼里是极其普通的物件,但在重庆市涪陵区博物馆的馆藏文物里,有一只看似普通的竹篮,却是一件珍贵的革命文物。因为,这只竹篮与中国共产党的优秀党员,中华人民共和国元帅中国人民解放军缔造者之一,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军事家,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家、军事教育家刘伯承有着很深的渊源。

1915年,袁世凯称帝,举国讨伐,刘伯承奉命由上海返回川渝地区组织武装讨袁,当年12月到达奉节、万县(今重庆市万州区)等地,联络革命党人。次年1月,刘伯承等人扎根涪陵新庙场(今涪陵区新妙镇),得到同盟会会员刘云裳、李次庵等的大力支持。8月中旬,组建川东护国军第四支队,刘伯承任军事指挥,集结队伍近1000人,于新庙场宣布起义后,立即北渡长江,攻打长寿县城,未克。遂东进丰都,以阻击北洋军向西进攻正在川南激战的护国军。在进攻丰都城的激战中,刘伯承头部中弹,右眼负重伤。此时北洋军援军陆续赶到,情况危急,刘伯承忍着剧痛,带领部队撤至垫江鹤游坪。部队刚停驻,他首先关心的是义军伤亡情况。他满头扎着绷带,坚持就地召开追悼阵亡将士大会,全军无不感动。

由于北洋军不断清乡搜捕,环境恶劣,刘伯承伤势又日趋恶化,已经不能主持军务,遂决定支队在鹤游坪解散。

随后,刘伯承在同盟会会员、故友康云程和刘伟勋等的帮助下,辗转于垫江鹤游坪、长寿罗家庙场(今长寿区长寿湖镇)、石马场陶家岩(今属涪陵区新妙镇)等地隐蔽疗伤。

一个多月后,得到涪陵蔺市高亚衡等人资助,刘伯承来到涪陵新盛镇(今新妙镇),先后住陈树屏旅饭馆、李实藩家“野园”和玉皇观。

玉皇观是一个尼姑庵,坐落在新庙场东北角。当时玉皇观有尼姑7人,定成尼姑是当家住持。刘伯承来到玉皇观后,定成住持把他安排在玉皇观观音殿后一间隐蔽的房间里居住,并悉心护理,精心照料。为了保密,每餐饭食都由定成住持亲自送,不让庵内其他人接近和打听。为了给刘伯承治伤,她暗中请来新庙场枇杷洞(今新妙镇白象村五组)的周玉成医生。周玉成毕业于医科大学,医德医术都很好,中西医兼通。经周玉成精心治疗,刘伯承的伤势大为好转,但终因缺乏医疗条件,眼伤无法根治。伤情稳定后,刘伯承便离开涪陵到重庆继续治疗。

在玉皇观疗伤期间,尽管受着伤痛的折磨,刘伯承却丝毫没有放松学习。定成住持四处搜集书籍,供刘伯承阅读。她把搜集到的书籍藏在一只竹篮里送来,刘伯承读完后仍用这只竹篮把书交还给定成住持。

1992年,涪陵区博物馆经过多方寻觅,在新妙镇适园村征集到了当年刘伯承与定成住持用来传递书籍的竹篮。这只竹篮以当地的竹子为原料编成,长41厘米、宽27厘米、高39厘米,下有4只脚,上有提手和盖子。

刘伯承能成为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杰出军事家,是因为他具有在长期艰苦历程中铸就的革命精神和革命意志,还因为他毕生勤奋学习、博览群书,并潜心思考,将所学运用于实践。正如刘伯承元帅自己所说:“我的嗜好就是学习”,“我的诀窍只有一个,就是刻苦地学习”。

刘伯承元帅当年用过的这只貌似普通却又极不平常的竹篮,让今天的我们看到了年轻时代的“川中名将”刘伯承,乘“大川”轮来到涪陵举起护国大旗,出川时高歌“手持青锋卫共和”的光辉形象。


(本文图片提供/黄秀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