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王侃悬崖藏书

2023-06-21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382

/庞国翔

 

王侃(17951862),字迟士,是清代有名的巴蜀才子,当时成都府温江县(今成都市温江区一带)的大文人

王侃家住江安河畔的杨湾。他年轻时每日乘着画满图画、载着书籍和美酒的船舫,在江安河行游十余里,时而畅饮,时而高歌,淡然自适,高旷有苏东坡之风,因而被人称为“花舫先生”。

王侃在清嘉庆年间科举考试中,两次参加乡试,只考中副贡。作为准贡生,他没有得到进入国子监深造的机会,被委以“州判”之衔。在清代官制中,直隶州设有州判一职,为知州助手,七品衔,分掌粮务、水利、防海、管河诸职,大约相当于如今的一个副县长。

王侃素来嗜学,且有志于治理天下,而州判官职卑微,不足以行其志。王侃想,既然要当官,就必须当军机大臣一级,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施展个人的抱负,实现远大的理想。时值江南动乱,故王侃迟迟不赴任。有志当大官的王侃开始遍访巴蜀名胜,到处寻找意趣相投的人。

王侃在外云游十载,记了许多笔记,写下许多诗文。他虽在仕途上感到无奈,但在文法上日积月累更有底蕴,蓄势待发。此时他云游到江津县城(今重庆市江津区)对岸的圣泉寺,发现这里真是一个风景绝佳之地,遂决定留下来,隐居于此,整理诗文,著书立说。他再没有回到故乡温江,终老于江津。

圣泉寺位于长江江津县城段对岸的双龙场附近,是古时著名的“江津八景”之一。寺前有天生石门,寺后有聚仙台、凌云台、龙泉、听琴洞诸景,历代文人墨客游者络绎不绝,岩石上的题咏甚多,几乎无石不镌刻诗文,堪称川东名胜佳景。寺内有一书院,为明朝时期江津四大书院之一,是明工部尚书、文渊阁大学士江渊少年时代的读书之地。江渊进京赴考,一举金榜题名,功成名就,十分感谢书院栽培,并有感于寺内圣泉灵水保佑,捐资修建了“栖清书院”。王侃受江渊影响,自号“栖清山人”。

历十年云游,广泛求索,加上饱览诗书,才识宏远,阴阳五行无一不通,所以王侃的著述多阐述山川河海之变迁、人物之遭际、政教异同之原委。王侃善诗文,不蹈袭前人模式。他著述甚丰,属清代巴蜀作家中的大宗,最主要有《巴山七种》丛稿等。

在中国历史上,一些隐逸民间的文人,出于种种原因,会做“悬崖石壁藏书”之事。如一些很有名气的文人,写了批评文章,当时不能披露,就将之藏匿起来以期后世扬名。王侃是个儒者,求官未成,只得埋头著述,执着地追求像司马迁那样“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藏之名山,传之其人”。王侃又是一个智者,深知“人生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功德方面,他尽量要求自己对国家、民族有所作为,但毕竟一介书生,挥戈上阵与敌人拼杀,尚缺勇气。那么,立言以遗后世,著书立说,便成为一种理性追求与具体实践。因此,王侃人生的后20年,就是激进以后的平静,他在江津圣泉寺内的栖清书院潜心著述。

王侃寓居江津时,其子女也来到江津。他将女儿嫁到江津两岔笋河对岸的白岩,还常到女儿家短住。女儿早逝,葬于白岩,王侃写了许多以白岩为题材的诗词。

清同治元年1862年),67岁的王侃在江津圣泉寺病逝。不久,王侃的第四子王誌(字吾高)欲送其父杖履还乡。离江津前,他遵父遗嘱,选取父亲的著作《巴山七种》熔锡密封,藏于圣泉寺后的高崖石窟中,外嵌一方诗文小石,不易被人发现。

……

百多年过去,江津圣泉寺石壁藏书之事无人知晓。

“文革”后期,圣泉乡“农业学大寨”改田改土修水库需石料,派一石匠到圣泉寺石壁上采石。王侃石壁藏书的秘密揭开了。

当时,石匠在圣泉寺后高崖上打石,发现一方诗文石刻,他将其打碎,撬出石壁里嵌着的东西,只见是个密闭的长方形锡匣。石匠以为得到了金银财宝,急用铁錾划开锡皮,原来里面是包扎整齐的一叠线装书。石匠不识字,大失所望。不几天,这些书就被获悉此事的石匠亲友分借10本。石匠自家留下的《皇朝冠服志》《治官记异》两本,送给了江津城里来的一个叫钟志海的人。

1985年开始,江津县文化部门按照国家文物局统一部署,开展了3次规模较大的文物普查,3次都将王侃的这些书作为追踪对象。但由于石匠及其亲友包括钟志海等或作古或外迁,王侃藏书的踪迹难觅。

2015年某天,江津区蔡家镇谷天仁先生发电子邮件给笔者,说他通过某种渠道得到了王侃在江津圣泉寺石壁上所藏《巴山七种》古书。真是梦里寻它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工夫。


1687328850711377.jpg

《巴山七种》书稿

 

《巴山七种》分为《皇朝冠服志》《治官记异》《放言》《衡言》《江州笔谈》《白岩文存》等22卷,书前有作者的白描画像,有清咸丰三年(1853年)赵葆燧和咸丰六年(1856年)王誌的序言。

《巴山七种》是非常重要的巴蜀地方文献,对研究清代巴蜀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都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同时又是一部经典的清末文学作品集,诗文俱美。


(本文图片提供/庞国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