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春秋
王士禛江津系舟写诗寄友
文/庞国翔
王士禛(1634—1711),字子真,号阮亭,又号渔洋山人,世称“王渔洋”,山东新城(今桓台县)人,清顺治十四年(1657年)进士。清初,王士禛继钱谦益之后主盟诗坛长达半个世纪之久。他与朱彝尊并称“南朱北王”,所创诗论“神韵”说,于后世影响深远。他从26岁开始为官,清正廉洁,官至刑部尚书。从政之余勤于著述,有《蜀道驿程记》《池北偶谈》等,多达36种560余卷,被誉为“一代诗宗”和“文坛领袖”。
清康熙十一年(1672年)六月,康熙皇帝颁旨任命时任户部福建司郎中的王士禛到四川主持乡试。
这一年,对王士禛来说很是特殊,可谓国难家难一齐袭来。满清江山初统,西南东南一带多起事端,反清复明火焰难熄,社会动荡不安。王士禛家中多人遭殁,丧事接连。圣旨天威,王士禛只好带着沉沉心事和无限伤感,率领同僚赴西蜀。
王士禛画像
王士禛接旨后于七月初一启程离开京师,途中逐日记录其所经州县的道里行程。九月二十五日在成都典试完毕,启程返京。他由成都出发,经双流、新津、彭山、夹江至峨眉,又经犍为、宜宾、南溪、江安、纳溪、泸州、合江,十月初七到达江津。王士禛日记《蜀道驿程记》记曰:“十月初七日,晡抵江津县。距县二里许,小山多桐子树,叶如渥丹,与夕霞相映可爱。”
当时江津知县叫沈维垣,也是一个文化人。沈维垣初任江津知县时,江津经战乱和瘟疫,可谓哀鸿遍地,一片萧条,县城荒废,衙柱倾斜。沈维垣到任后,重建县治,课士爱民,励精图治,讼断公允。
十月初七这天下午,沈维垣率县衙幕僚在城门外津口恭迎钦差大臣王士禛一行。
沈维垣向王士禛禀报了津邑南部与黔省接壤之地因地处偏远,民风不化,匪棚林立,官衙鞭长莫及,并报告江津山川地理和人文情况,特别详尽地禀告了古河僰溪的水文情况。王士禛对沈维垣进行了褒奖,两人谈诗论文,非常融洽。
古河僰溪就是现在的綦江,因它通往贵州的夜郎(今贵州桐梓县等地),所以古名又叫夜郎溪。又由于夜郎古属牂牁国,因而这里又称牂牁路。这里的绥阳县知县李铠(字公凯)是王士禛很好的朋友和文友,他们相见虽少,但感情很深。王士禛在离开京师赴四川前,就查阅了图典,了解到李公凯主政的绥阳离四川不远。这次真的到了朋友的家门口,但回返京师令急,他与好友只能擦身而过。他不能沿古河僰溪(牂牁路)造访好友,内心充满感慨和遗憾。
当晚,王士禛写下了《江津县晚泊寄怀李绥阳公凯》一诗——
路入江州爱晚晴,青山红树眼中明。
斜阳潮送孤舟上,沙岸人牵百丈行。
故国至今悲蔓子,乘槎曾共访君平。
城南便是牂牁路,一夕相思白发生。
江津古属巴郡,又曰江州,青山、绿水、红叶非常漂亮。古巴国曾出过一个在历史上很有名的“割头救城”将军巴蔓子,为历代所赞誉。
《江津县晚泊寄怀李绥阳公凯》一诗除了赞誉江津“青山红叶”“斜阳孤舟”的景致外,还表达了对忠义的巴蔓子将军的敬佩,对擦肩而过的挚友的无限怀念。表面上看,这是写给朋友李公凯的,实际上一半是写给江津知县沈维垣的。王士禛用巴蔓子的悲壮故事,隐喻作为朝廷命官,肩负清正廉明、守疆护城之重责。诗的主调有些沉重,这和当时王士禛的心情有关。
次日一大早,沈维垣及幕僚一行送王士禛到僰溪口,跪拜送别。王士禛在日记中记录“十月初八日抵重庆府巴县治”,后入三峡,进湖广界,返京。他后来还在日记里记载了在长江江津段猫儿沱一带看到的景致:“过猫儿峡,连峰叠崿,亏蔽云日,一山突起,石棱刻露,其色青碧,曰青石屋。长年云:夏秋水涨,石屋没,则舟不敢行。过龟亭子,小山卷石,孤立江中,沧波四匝,亦浮玉之云,仍小孤之婢腠也,抵重庆府巴县治。”
不知李公凯收到《江津县晚泊寄怀李绥阳公凯》否,更不知有无回和。
王士禛从四川回到京师后不久,官运一路飙升,又有大量名篇问世,诗文为世人所称道。
一年后,李公凯应召回京师为官。康熙十八年(1679年),荐应博学鸿儒科试,授翰林院编修,是康熙钦点的50名明史参修人员之一,官至太常寺卿、通政使司、内阁学士、礼部侍郎等。著有《读书杂述》10卷、《史断》等多部著作。
王士禛年长于李公凯。此时二人均在京师为官,同为一朝,互唱诗文,交往甚密,感情愈深。王士禛称李公凯为“有本之学”,后来还为他的画册题写过3首诗,名曰《为李公凯学士题谢西村杂画册》,可见二人情感之挚。
- 上一条诸葛亮与“奉节”的由来
- 下一条赵国珍镇抚黔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