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一语竟教功臣死 长留孤冢伴蓬蒿 ——长孙无忌及其武隆衣冠冢

2024-08-21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150

/王程辉

 

今重庆武隆江口镇有一座古墓,当地人称“天子坟”。天子坟背靠令旗山,墓前乌江和芙蓉江交汇,风起水涌,气象万千。坟呈圆锥形,直径30米、高5.75米,其宏大的规制昭示着墓主人的显赫身份——唐朝开国元勋、为相30余年的长孙无忌。

 

三朝元老

长孙无忌(?—659),字辅机,河南洛阳人。唐初重臣,唐太宗李世民文德皇后之兄。

长孙无忌早年随李渊起兵反隋,授渭北道行军典签。后从秦王李世民东征西讨,因功累擢比部郎中、上党县公。唐武德九年(626年),长孙无忌参与玄武门之变,助李世民夺得太子位,授左庶子。李世民登基后,长孙无忌迁左武侯大将军。唐贞观元年(627年),“转吏部尚书,以功第一,进封齐国公,实封千三百户”。太宗朝,长孙无忌官拜尚书右仆射,授开府仪同三司,进册司空、司徒,改封赵国公,加太子太师,摄侍中,遥领扬州都督,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之首。

唐高宗李治即位,长孙无忌进拜太尉、检校中书令、知门下省事。

 

远谪黔州

唐永徽六年(655年),高宗欲立武则天为皇后,“无忌屡言不可,……时礼部尚书许敬宗又屡申劝请,无忌尝厉色折之”。武则天、许敬宗二人对此怀恨在心。“武后既立,……后令敬宗伺其隙陷之”。唐显庆四年(659年),许敬宗在武则天的授意下诬告长孙无忌谋反。“帝竟不亲问无忌谋反所由,惟听敬宗诬构之说,遂去其官爵,流黔州”。

不数月,高宗令许敬宗等人复审长孙无忌谋反案,“敬宗寻与吏部尚书李义府遣大理正袁公瑜就黔州重鞫无忌反状,公瑜逼令自缢而死,籍没其家”。一代名相长孙无忌就此命殒黔州。

据唐代《元和郡县图志》载:黔州治彭水,领彭水、黔江、洪杜、洋水、信宁、都濡六县。其辖境主要包括今重庆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和黔江区等地。长孙无忌墓所在地今武隆江口镇即为唐代黔州信宁县治驻地。

1997年8月,彭水出土了长孙无忌墓志碑和碑盖(系国家一级文物,今藏于彭水县文物管理所),碑身正面镌刻有“大唐显庆五年岁次庚申七月(庚)子朔十日巳酉故长孙无忌墓志”26字碑文。将墓志碑文与史籍所载相互印证,可知长孙无忌贬死于黔州当确凿无疑。

今武隆江口镇长孙无忌墓为长孙无忌初葬之地。长孙无忌墓在清康熙、同治、光绪三版《彭水县志》中均有记载(江口镇原属彭水,1953年10月划归武隆),尤以光绪版最为详尽:“唐太尉齐国公长孙无忌墓,在县西北一百二十里江口镇岐山之麓。高宗时,公安置黔州,许敬宗使袁公瑜迫令自杀葬此。后中宗复辟,仍迁葬长安。而初葬之垅犹存县境。”    

微信图片_20240821100514.png

长孙无忌墓


千载遗风

长孙无忌在彭水备受尊崇,与东汉马援、北宋黄庭坚并称“彭水三贤”,一同入祀东山摩云书院之侧的三贤祠,“每岁春秋仲月诹吉致祭”。位于江口镇的长孙无忌衣冠冢也被后世屡加修缮。“明万历间,知县吴元凤为立墓碑,题曰唐太尉齐国公长孙讳无忌之墓。每岁春秋仲月,邑士民以羊豕祀之,至今犹然”。清乾隆十一年(1746年),又立“长孙无忌之墓”碑一方。清咸丰十年(1860年),再立“长孙公墓碑诗”碑一方,上刻悼念长孙无忌的诗文。诗碑字迹漫漶,依稀可辨其中数句,“千载忠名钦太傅,三贤庙祀重黔州。……谋国已知身不逮,矢忠惟有骨堪铭”。

《旧唐书》本传载:无忌既有大功,而死非其罪,天下至今哀之。彭水作为长孙无忌被贬及初葬之地,也留下多首凭吊长孙无忌的诗篇。

清光绪元年(1875年)修撰的《彭水县志·艺文志》中载有清乾隆年间进士、黔江知县翁若梅所作的《过彭阳怀长孙无忌》一诗:

大行遗诏尚煌煌,威服先移武媚娘。

佳妇佳儿空属意,难兄难弟已投荒。

三潮水涌孤臣泪,九曲溪回迁客肠。

反复周唐千载事,灵风斜日恨偏长。

此诗涉及史事和彭水掌故,笔者在此略作笺释。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临崩,下诏令长孙无忌和褚遂良辅政,并对褚遂良说:“朕佳儿佳妇,今以付卿。”太宗遗命言犹在耳,高宗却欲废其父属意的王皇后,执意另立武媚娘为后。长孙无忌和褚遂良皆因反对高宗废王立武而遭贬黜,投荒万里,惨死他乡。在颈联中,诗人匠心独运,将清代“彭水八景”中的“圣水三潮”“长溪九曲”化入诗中,暗指长孙无忌被贬之地。同时又以“孤臣泪涌”“迁客肠回”表达对长孙无忌悲剧命运的喟叹。史官在《新唐书·长孙无忌传》结尾评论道:初,无忌与遂良悉心奉国,以天下安危自任,故永徽之政有贞观风。帝亦宾礼老臣,拱己以听。纲纪设张,此两人维持之也。既二后废立计不合,奸臣阴图,帝暗于听受,卒以屠覆,自是政归武氏,几至亡国。长孙无忌作为顾命大臣,身系李唐天下的安危,却因反对高宗立武则天为后,被奸佞构陷,无辜受戮。武则天称帝后,改国号为“周”。周唐易代,追根溯源,在长孙无忌贬死黔州时恐已埋下伏笔。千载之后,诗人伫立在斜阳凄风中,回首那段往事,依然心绪难平。

清代彭水诗人支季云有一首《谒长孙太尉墓》写道:

  从来女子劫易遭,从来小人舌如刀。

一语竟教功臣死,长留孤冢伴蓬蒿。

诗的前两句平白如话,诗中“女子”“小人”自然是指阴谋诬陷长孙无忌的武则天和许敬宗。后两句诗意奇峰突起,大唐开国第一功臣竟为谗言所害,枉死荒徼,孤坟与蓬蒿长伴。长孙无忌生前煊赫,身后悲凉,此诗读来令人唏嘘不已。

 

(本文图片提供/王程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