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清代文化名人(八):赵熙

2019-07-26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1972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中国古代文学至此呈现多元化发展,兼容历代文学特色的局面,在康乾盛世期间达到了繁荣的巅峰。重庆在清朝分为重庆府和夔州府,清初的“湖广填四川”运动使重庆这片饱经战乱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人口的流动带来了文化的交流和交融,从康乾盛世到清末民初,先后有一大批文化名人,如王尔鉴、周煌、龚晴皋、李世棻等,在文学、书画、经史等方面,对重庆的文化、社会发展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本期介绍著名诗词家赵熙。
 
重庆历史名人馆中的赵熙塑像
 
      赵熙(1867—1948),四川荣县人,著名诗词家、书法家。光绪十八年(1887年) 进士,殿试后入翰林。曾任翰林院庶吉士、重庆府主考、川东书院山长。他培育了吴玉章、黄复生等著名历史人物。在四川保路运动中,专折请严惩赵尔丰。远在日本的梁启超也尊他为师。辛亥革命后,徙居重庆浮图关下“礼园”(今鹅岭公园),备受当时蜀军政府要员的盛情款待。1928年,由他总纂的《荣县志》成书。抗战时期在重庆反对内战,1941年拒绝蒋介石恭请,不出任国民政府高级顾问。赵熙不仅胸怀正义,泾渭分明,而且学富五车,著有《香宋词》《香宋诗前集》《北游集》等诗词集,其书法造诣极高,融各家之长,成自家风格,人称“荣县赵字”。其所作川剧《活捉王魁》《除三官》《焚香记》 等,尤为群众喜爱。他长期寓居重庆,留下不少描绘重庆山川名胜的诗词。
 
      创新教育 重视传承
      赵熙家族历代清贫,以耕田织布及挑运煤炭为业,直至祖父一辈才开始设馆授学。赵熙自小在家中私塾念书,勤奋刻苦,聪颖过人,12岁作诗文就不同凡响,引得乡人惊叹。
      清光绪十八年(1892年),赵熙赴京赶考,途经重庆,他被壮美山水吸引,留下《重庆》这一名作:
 
万家灯火气如虹,水势西回复折东。
重镇天开巴子国,大城山压禹王宫。
楼台市气笙歌外,朝春江声鼓角中。
自古全川财富地,津亭红烛醉春风。
 
      赵熙考取功名后,被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因家境贫寒,他没有多余钱财用于京中官场应酬,感叹“长安居,大不易”,黯然回到家乡。光绪二十一年(1895年),赵熙应荣县知县唐直公的邀请,出任荣县凤鸣书院主讲。两年后,应川东道黎庶昌聘,出任重庆东川书院山长,先后两次主持重庆府考。此后,他专注于教育,“兴学以培国本”,后来的史志学家向楚、近代法学先驱江庸等,都是赵熙的得意门生。
      当时西学东渐,赵熙也开始改革教育,开创西学科目。与社会上“全盘西化”的思潮不同,赵熙非常坚持传统文化的学习,认为古今中外之学都要重视,因而在他的学堂上,文史依然是重要科目。民国时期,赵熙创办了“文学舍”,这是一所专门传授古典文学与文化的学校。赵熙担忧传统文化后继无人,毅然承担起文化传承的重任。 
      重庆东川书院大门上,刻着赵熙亲自撰写的楹联,是他教育理念的高度总结:
 
合古今中外为师,曲观其通,两派春潮归渤海;
任纲常伦纪之重,先立乎大,万峰晴雪照昆奇。
 
      公正为官 体恤民生
      清宣统元年(1909年),赵熙再次进京供职,出任江西道监察御史。赵熙秉性公正,刚直不阿,任职期间弹劾不避权贵,秉公执法,在民间享有盛名。
      四川保路运动爆发后,赵熙作为川籍京官代表,挺身而出,弹劾盛宣怀卖路罪。其后四川局势愈加混乱,川督赵尔丰逮捕了保路运动领袖蒲殿俊、罗纶、张澜等人,枪杀请愿民众。赵熙又一次奏请朝廷杀赵尔丰以雪死者之冤,平民众之愤,表现了一位言官不惧生死、秉公直谏的胆识与坚持正义的情怀,为士林所推崇,被誉为“士林之鹤”。
      赵熙见清廷日益腐败,不到50岁便辞官还乡,隐居于大刀寨山中,不再出仕。他整日读书作诗,与清风明月相伴,并以一首七言绝句明志:
 
老屋无营四壁斜,苍藤青土夹篱花。
此心誓死先人侧,已是山僧未出家。
 
      辛亥革命后,袁世凯窃国,因闻赵熙名声,有意请赵熙出任重要职务,但赵熙对袁世凯的行径极为不齿,丝毫不为其威逼利诱所动摇。民国时期的四川,各路军阀混战,民不聊生。因为赵熙的“贤士”名声,四川军阀在混战期间,为了“敬贤”,都会避开赵熙所居住的区域。赵熙利用这个条件,大量接纳乡邻亲友到自家避难,还曾多方周旋于各军阀之间,保民平安,为民谋利。战乱期间,地方百姓凡遇困难,只要赵熙出面找到驻军长官,基本都可得到解决。
      赵熙在这一时期写下多首诗词,感叹时局不易、民生多艰。如他在一首《婆罗门令》中这样吟咏道:
      两月来蜀中化为战场,又日夜雨声不绝,楚人云:后土何时而得干也。山中无歌哭之所,黯此言愁。
      一番雨、滴心儿醉,番番雨、便滴心儿碎。雨滴声声,都装在、心儿里。心上雨,干甚些儿事。
      今宵滴,声又起。自端阳、已变重阳味。重阳尚许花将息,将睡也、者天气怎睡。问天老矣,花也知未。雨自声声未已。流一汪儿水。是一汪儿泪。
 
      集大成者 独具一格
      赵熙博学多才,抱负远大,在当时无法施展,只得寄情于山水之间。他一生曾五去夔巫,一登嵩山,一游西湖,五游峨眉,作诗3000余首,多为山水抒情之作。时人称“香宋词人,禀过人之资,运灵奇之笔,刻画山水,备极隽妙,追踪白石,而生新过之”。
      赵熙的书法亦为世人称道,“家有赵翁书,斯人才不俗”的说法在蜀地广为流传。不论是在学堂授课还是出任官职,赵熙的亲笔都备受推崇,就算是随手写下的批语,也有人拿去收藏临摹。
      近代诗人陈兼与称赵熙“书法最工,初为帖学,近小欧阳,后泛涉汉魏诸碑,于北魏之张猛龙,尤有入处”,“先生书札特精且勤,友朋有书必复。或简短数行,或连篇累牍。文字高古,有六朝人风格。而小行草笔精墨良,疏落有致,每令人爱不释手,得之者珍如拱璧”。
      赵熙书法集古之大成,于宋元之前的书法大家几乎都有涉及,且每学一家都能融合变化,挥写自家新意。然赵熙并不满足于此,一生都在学习不同的风格,丰富着自己的书法。他的书法最终达到了秀逸朴厚、变化多端的艺术境界,“千年书坛唯见此人而已”。
 
 
赵熙书画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