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逸闻趣事

吴宓“三探”陈寅恪

2025-06-23 来源: 《文史博览》,2025年3月上半月 阅读: 50

/楚文

1750645856858328.png 

1944年10月底,吴宓从昆明国立西南联合大学到成都看望在西迁的燕京大学任教的陈寅,并在成都小住数月。当时陈寅恪右眼已失明,左眼也因劳累过度12月中旬不辨物象,其后住进医院治疗。在陈寅恪住院期间,吴宓不仅“以万元付寅恪作家用”,还几乎每天甚至一天两次到医院探视,或去陪坐,或去陪谈。这在吴宓的女儿吴学昭披露的1944年12月14日至次年1月24日的《雨僧日记》里有详细记载。

吴宓在日记里不但记录了自己何时到医院探访陈寅恪,还把陈寅恪的住院情况记述下来,如12月18日,他写道:“左目将行割治。”12月21日:“甚有起色。”12月30日:“寅恪病,方食,后筼夫人送出秘告:医云割治无益,左目网膜,脱处增广,未能粘合,且网膜另有小洞穿。”他的这段日记就像是陈的病历卡,当然,更是一份友谊的备份

1961年8月30日,67岁的吴宓克服重重困难,赴广州中山大学看望陈寅恪。抵达陈寅恪的住处时已是夜里12点了,此时年逾七旬的陈寅恪还在焦急地等待着。吴宓在《雨僧日记》里这样记述他们相隔多年后再次相见的情形:“寅恪兄双目全不能见物,在室内摸索以杖缓步。出外由小彭搀扶而行。面容如昔,发白甚少,惟前顶秃,眉目成八字形。……然寅恪兄精神极好,撮要谈述十二年来近况。”此后四天,吴宓与陈寅恪整天在一起,谈学术、政治、人事、过往,以及彼此的诗作,无所不涉,相谈甚欢。陈寅恪还劝吴宓与发妻陈心一女士复合。相别之时,陈寅恪作《赠吴雨僧》诗有云:“问疾宁辞蜀道难,相逢握手泪汍澜。暮年一晤非容易,应作生离死别看。”令两位老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这首纪实诗,竟然一语成谶,其后真应了“生离死别”之语,他们再也没有见过面

“文革”中,吴宓遭到批斗,工资减,粮食少,住处差。在这种境况之下,他更加担心和牵挂陈寅恪。1971年98日,他竟然冒着巨大的风险写信给中山大学革命委员会询问老友的消息。他在信中说:在国内国际久负盛名之学者陈寅教授,年寿已高,且身体瘦弱,多病,又目已久盲。不知现今是否仍健康生存,抑已身故(逝世)……此间宓及陈寅恪先生之朋友、学生多人,对陈先生十分关怀、系念,极欲知其确实消息……吴宓不知,其实两年前陈寅恪和他的夫人就已相继离世吴宓在个人境遇已经极其困顿的情况下,仍然写信给“革委会”探询老友消息,让人慨叹

 

来源:《文史博览》,2025年3月上半月

编辑时内容略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