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高擎民族精神火炬 吹响时代前进号角——重庆历史名人(文艺界)刘雪庵

2022-04-08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652

在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开幕式上,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发表重要讲话,指出“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脉,文艺是时代的号角”。一百年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全国广大文艺工作者坚持与时代同步伐,与人民同呼吸、共命运、心连心,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矢志不渝投身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用丰富的文艺形式,激励受剥削受压迫的劳苦大众浴血奋战、百折不挠,激励站起来的中国人民自力更生、发愤图强,激励改革开放大潮中的亿万人民解放思想、锐意进取,激励新时代的中国人民自信自强、守正创新,为增强人民力量、振奋民族精神发挥了重要作用。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有许多文艺界的杰出代表,如郭沫若、徐悲鸿、李伯钊、金山、钟惦棐、施光南……他们把自己的人生追求、艺术生命同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愿望紧密结合起来,始终坚守人民立场,深刻把握民族复兴的时代主题,用丰富多彩的文艺形式,为我们留下许多难忘的经典,使民族精神火炬熊熊燃烧,时代前进号角经久不息。

本期,介绍著名作曲家刘雪庵。 


 1649410294784810.jpg

 

刘雪庵(1905—1985),重庆市铜梁区人。著名作曲家、音乐理论家、音乐教育家。其作品《何日君再来》《长城谣》《红豆词》《飘零的落花》和《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上前线》等歌曲传唱至今,成为中国经典歌曲宝库中闪耀的一页。

 

一曲成名  在乐坛崭露头角

刘雪庵从小随喜好音律的父亲学唱昆曲、拉二胡、弹琵琶,对器乐和古曲产生了浓厚兴趣。他有天赋的乐感,对音乐十分热爱。19岁时,他到成都私立美术专科学校学国画,同时向曾留学日本、擅长音乐的李德培老师学习钢琴、小提琴和作曲,打下了“以诗入乐,以乐咏诗”的根底。1931年年初,刘雪庵考入当时中国最高音乐学府——上海音乐专科学校(以下简称上海音专),系统深入地学习音乐,并开始进行音乐创作。

在上海音专学习期间,刘雪庵经常在校刊上发表文章和诗词,是公认的大才子。尽管他的天赋引人关注,但他此时的作品没有个性,也缺乏艺术生命力。为此,刘雪庵虚心求教,勤学苦练,孜孜不倦。

功夫不负有心人。1936年,刘雪庵为上海音专毕业茶话会即兴创作了一支探戈舞曲,引起了上海艺华影片公司的注意。后来,上海艺华影片公司拍摄歌舞片《三星伴月》时,采用了这支舞曲,并填上词,取名为《何日君再来》,邀请著名演员周璇演唱。这首歌迅速风靡上海滩,刘雪庵由此成名,在乐坛崭露头角。

 

创作抗战歌曲  “武装群众,鼓舞士气”

抗战爆发后,刘雪庵积极投身抗日救亡运动。以黄自、李惟宁、贺绿汀、刘雪庵等人为首的上海音专理论作曲组师生,发起组织了旨在宣传抗日的“中国作曲者协会”。为适应抗战需要,刘雪庵自费创办刊物《战歌周刊》(后改名为《战歌》)。《战歌》1937年10月在上海创刊,后辗转武汉、重庆,历时两年半,于1940年4月终刊,共出版18期,发表了贺绿汀、夏之秋、沙梅、陈田鹤、江定仙等人的抗日歌曲,以其旗帜鲜明、内容新颖,成为当时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抗战音乐刊物,也成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亡歌咏运动的阵地。

上海沦陷后,刘雪庵在武汉同夏之秋、冼星海等人联络音乐界人士,组织发起成立“全国歌咏协会”,起草《中华全国歌咏协会宣言》,他被选为执行委员。此后,刘雪庵和沙梅、王云阶等主办了援助冀北人民抗日游击队的音乐演出会;与冼星海一起参加“中国前线歌咏队”举办的歌咏会演,并担任指导;参加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主持的歌咏界“纪念‘七七’抗战周年、聂耳逝世三周年、保卫大武汉”筹备会;担任“武汉业余歌咏团”训练班教师,参加大后方歌咏巡回演出;1942年抗战纪念日,在重庆组织万人大合唱……

这期间,刘雪庵用高昂奋进的旋律,创作了大量抗战题材歌曲,“武装群众,鼓舞士气”。代表作有《长城谣》和《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上前线》。

《长城谣》是刘雪庵抗战题材歌曲的扛鼎之作。刘雪庵采用东北民谣基调,在歌曲中表达了东北人民在“九一八”事变后,背井离乡、颠沛流离的惨痛,抒发了遥望故土欲归不能、渴望“拼命打回去”的心声。这首歌很快流传到前线后方,家喻户晓。刘雪庵特邀学妹周小燕演唱,并灌录唱片。这首歌流传到海外,激发了海外侨胞的爱国热情,他们纷纷捐款支援抗日。

《流亡三部曲》中的《离家》《上前线》,是刘雪庵在上海沦陷后,前往武汉途中创作的。当时,张寒晖创作的《松花江上》传遍中国,哀伤的曲调让刘雪庵萌发了“为它续作两首歌,联起来成为三部曲”的念头,第二部作为一个过渡,承前启后,由原来的沉痛哀伤逐渐转为激昂雄壮,以振奋人心。于是,刘雪庵谱曲,时任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内委会主任的作家江陵作词,创作了《离家》和《上前线》。他们将《松花江上》《离家》《上前线》合并成《流亡三部曲》,组织流亡学生排练,在中国戏剧界支援各地抗敌军联合大公演时首次演出。《流亡三部曲》在全国各地广为传唱,激励着广大民众走向抗日战场。


传艺授业  为祖国培养音乐人才

1941年,刘雪庵应聘到重庆青木关国立音乐院教理论作曲课。当时,重庆戏剧界将联合公演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导演邀请刘雪庵为《屈原》配乐和谱写全部插曲。刘雪庵不顾学校的阻拦,连夜赶到市区接受任务。仅用3天,他就完成了全剧的配乐,并亲自指挥排练和演出。《屈原》的配乐和插曲与剧情交融,让观众产生了更强烈的共鸣,在国统区引起巨大轰动。《屈原》的影响,也引起了国民党政府对刘雪庵的忌恨,刘雪庵被迫离开国立音乐院,到重庆璧山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任教。这期间,他不惧反动派的迫害,继续支持和参加进步师生的爱国运动,如指挥璧山大中学校1500余名学生演唱《黄河大合唱》等。

1947年,国立社会教育学院从璧山迁往江苏苏州。这时全国各地正在举行“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游行,刘雪庵作为中国民主同盟苏州地下组织负责人之一,组织了“教授会”“讲师会”“职工会”,积极参加游行活动。刘雪庵因此被南京国民政府列入“黑名单”。

新中国成立后,刘雪庵先后担任苏南文教学院艺术系主任、学院副院长,华东师范大学音乐系教授、代主任等职,继续从事音乐教育,勤勤恳恳传艺授业,为祖国培养音乐人才。同时,他深入基层,贴近火热的新生活,创作了《翻身舞曲》《歌唱人民新生活》《人民解放进行曲》《全世界人民团结紧》等歌唱新中国、赞美新社会的音乐作品。

刘雪庵一生创作了大量音乐作品,获得广泛赞誉,尤其是抗战歌曲,深入人心。他长期从事音乐教育工作,还撰写了几十篇音乐论文,为中国音乐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刘雪庵的名字,被收入《大英百科全书·世界名人辞典》。


(文/别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