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奠基人任鸿隽

2023-02-13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716

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科技自立自强、人才引领驱动,加快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的历史名人中,就有以人民教育家陶行知为代表的一批前辈,以“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为追求,一生为教育事业呕心沥血,致力于启迪民智、教化育人,推进教育创新改革。从今天起,重庆历史名人馆推出“教育事业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系列文章,介绍中国近代12位教育界历史名人的事迹,从中感受他们追逐教育强国梦的“坚如磐石的信心、只争朝夕的劲头、坚韧不拔的毅力”。

本期介绍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奠基人任鸿隽。


1676273806718344.jpeg 


任鸿隽(18861961),字叔永,重庆市垫江县人。近代著名学者教育家中国近代科学教育事业奠基人之一先后担任北京大学化学系教授、北洋政府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干事长、国立四川大学校长等职。


见识新世界  追求“救国梦

垫江县是一个交通不便、十分闭塞的地方,任鸿隽从6岁启蒙,到18岁考中秀才,一直学“旧学”。他深感“在僻县生长的人,眼界真狭隘得可怜”,为了见识外面的新世界,他利用到重庆参加院试的机会,报考“新学”。

1904年,任鸿隽考入重庆府中学堂,次年冬从师范速成班毕业。 1906年,他受聘任教于重庆开智小学,他的教育生涯由此开启。1907年年初,他前往上海,进入中国公学深造。中国公学浓厚的革命氛围深深影响着任鸿隽,因“乐其与己见相合,故即居之”。“革命救国”的梦想在他心中萌生。1908年,他东渡日本求学。这期间,他考入东京高等工业学校专攻应用化学,还常去听章太炎的国学讲座。

辛亥革命爆发后,任鸿隽放弃学业,回国投军。19121月,他受邀出任南京临时政府总统府秘书。3月,孙中山解职,任鸿隽无意仕途,决定出国继续求学。他的革命救国梦破碎,转而致力于科学救国。同年,任鸿隽考入美国康奈尔大学文理学院,主修化学和物理学,并与同窗好友共同发起成立中国科学社,创办了中国第一份具有现代意义的科学杂志——《科学》月刊。

191810月,任鸿隽回国,决心真正做出一番事业,立意要以一年作调查,三四年作预备,五年之内或教育或实业,办出一件新事业。他踏上了实业救国征途,第一步就是筹建四川钢铁厂。然而,因1920年四川局势突变,建厂计划戛然而止任鸿隽的实业救国梦想成为泡影,他重新筹谋,认为教育才是富国强民的途径,立志教育兴国

19209月,任鸿隽接受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的邀请,到该校任化学系教授。这时,北洋政府教育总长范源濂力邀任鸿隽出任教育部专门教育司司长一职。鉴于自己较为熟悉专教育司的各项职能,又与自己的职业规划相合任鸿隽接受了邀请。10月,辞去北京大学教职,专任部职。后因遭遇北京8所高校教职员索薪风波而辞职。索薪风让他认识到在无力改变和左右政局的情况下,教育界应该“有一个钱就做一个钱的事”,“经费少一点,也未尝不可办出一点相当的名副其实的教育来”。

1923年年底,任鸿隽受邀出任国立东南大学副校长,19253月因党争辞职。同年9月,他出任中华教育文化基金董事会(简称中基会)专门秘书。他协助干事长范源濂逐步确定了中基会的事业范围和拨款原则,其能力和努力得到了中基会董事们的认可。1928年,任鸿隽被推举为副干事长,19291月被选为董事和干事长。任上,他十分关注四川的教育事业,以基金会名义,向多所学校赠送图书、仪器等;资助留学生;从北京、上海聘请周太玄、魏时珍等知名教授来川任教……竭力支持四川教育事业的发展。


教育兴国为旨  革故鼎新

1931年,四川省政府主席刘文辉将国立成都大学、国立成都师范大学和公立四川大学3所学校整合为国立四川大学。19358月,任鸿隽被国民政府教育部任命为国立四川大学(以下简称川大)校长他立即完成中基会的工作交接,欣然前往川大履新。

上任伊始,任鸿隽提出发展川大的两大目标(国立化现代化)和三大使命(输入世界智识、建设西南文化的中心在民族危难时刻担负起民族复兴的责任),期望经过35年的努力,使川大真正跻身全国著名高等学府之林,成为一所规模宏大、师资设备齐全、有国内一流学术水平的综合大学。

任鸿隽对川大进行了一系列大刀阔斧改革

更新教师队伍。鉴于当时川大一些教员思想僵化、知识老化、教法不当,严重影响教学质量,他大胆解聘了一些不学无术、观念陈腐者,然后在全国大批邀请、聘用名师学者到川大任教讲学。川大的教师队伍充满活力,学生们耳目一新。

扩大学校生源。1936年,川大在北京、天津、上海、宁波及两广等地广泛招生,为学生减免学费,提供奖学金。扩大生源,为川大注入新血,也使川大的民主自由之风日盛。

推进教学改革。配合时代要求,革除陈旧的课程,增加反映现代科学发展趋势的新课程。主张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引导学生研究实际问题。任鸿隽曾说:“学政法的要研究地方政治,学经济的要调查城市商业流通,学农的要深入农村去改良农作物种籽,学理化的则要去调查工厂生产状况。”

任鸿隽的改革,使川大呈现出崭新气象。当年任鸿隽接受记者专访时概括:两年之间,已经将一个支离破碎的川大整顿得上了轨道,在量的方面,已经为川大扩充了2000亩地的校址,筹到了300万元的建筑设备费;在质的方面,尽量从外边聘请专家学者去当教授,现在川大学生的程度和课程标准已经能与京、沪、汉各地的国立大学媲美了。

19376月,任鸿隽辞去川大校长之职,教育界同人多为之惋惜。任鸿隽在执掌川大的近两年时间里,为川大能实现快速转型而四处奔波,在学科建设、校舍规划等方面为川大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正如胡适在《独立评论》上所言:“他(指任鸿隽)在川大的两年,真可以说是用全副精力建立了一个簇新的四川大学。我们深信,他这两年努力种下的种子,不久一定可以显现出很好的结果。”

有宏图大略之志、踏实苦干之才,重道义轻权势重学术轻浮夸”——这是曾应任鸿隽之邀回四川任教的魏时珍对任鸿隽的评价任鸿隽生性淡泊,不慕名,为发展祖国的科学教育事业呕心沥血、毕生奋斗他的学术思想和对科学教育事业的开拓精神,至今仍为学术界和教育界所推崇。

 

(编写/朱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