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中国文坛灿烂之星从这里升起 ——路翎在重庆的九年

2023-10-17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305

/罗新


1697542510657954.png

路翎作品《饥饿的郭素娥》

 

路翎(1923—1994),原名徐嗣兴,生于江苏。现当代小说家、戏剧家。

1937年冬,路翎乘坐专载流亡学生的“民主”轮,由宜昌来到重庆。1946年6月,他坐汽车到宝鸡,换乘火车辗转回到南京。从全民族抗战初期起,到抗战胜利后,他在重庆学习、生活和工作了9年。

 

追求进步  初展才华

1938年春,刚满15岁的路翎,进入设在重庆合川的国立二中读书。

路翎在国立二中的求学时间虽只有一年,但对他选择人生道路的影响很大。如果说路翎是20世纪40年代中国文坛的一颗灿烂之星,那这颗星就是从这里升起的。

路翎是一位早慧且有抱负的少年。读小学时,老师在他心田里播下了文学的种子。而对他影响更大的,则是当时黑暗的社会。国民党的反动统治,日本帝国主义入侵中国,激发了路翎的正义感和爱国热情。他在读小学时,已阅读了不少古今中外的名著,鲁迅的散文和杂文给他的印象最深。

流亡到重庆后,路翎为了实现自己立下的“我要工作,为抗战而工作”的誓言,利用一切课余时间,博览群书,勤奋写作。他如饥似渴地阅读《联共(布)党史》《大众哲学》及生活书店出版的《青年自学丛书》等书刊,用进步的政治思想来武装自己。他还大量阅读中外文学名著,以此作为养料来滋润自己。

这期间,路翎开始向重庆《时事新报》副刊投稿,发表了《秋在山城》《在襄河畔》《援救天津五同胞》和《畜界无奸论》等20多篇散文、杂文。重庆《大公报》副刊1938年年末刊登了路翎的小说《在游击战线上》。

当时,合川有一家民营报纸《大声报》,路翎先是向它投稿,后来应邀为它编副刊。此前,路翎和刘国光(后成为著名经济学家,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曾任中国社科院副院长)等同学组织了“哨兵文艺社”。因此,路翎也将所编副刊取名为“哨兵”。“哨兵”每周出一期,主要倾向是宣传抗战,反对贪官污吏。副刊基本由路翎一人化名写文章,有时他也约请刘国光等同学写稿。路翎曾用“莎虹”“徐烽”等笔名,写了许多散文,如《在空袭的时候》等,还写了诗歌《血底象征》、小说《空战日记》。在《空战日记》中,他凭热情和想象,描写了爱国抗敌的飞行员的生活和心理状况。

小试锋芒之后,路翎逐步走向创作的高潮时期,迅速成为国统区进步文学界一位引人注目的青年作家。

然而,这位追求进步、初展才华的青年学生,很快就遭受到他人生道路上一次重大打击。1938年年底,路翎读高中二年级时,因撰写宣传抗战、揭露国民党官吏的文章,被学校开除了学籍。

 

生存艰难  创作不懈

失学后,路翎在刘国光的陪同下,离开合川,回到重庆李子坝家中。这以后,路翎走上了一条漫长而又艰辛、苦涩而又辉煌的人生之路。

路翎失学在家,一边自学一边写小说,写出了《母亲》和《“要塞”退出以后》两篇小说。

1939年5月,为谋生计,经母校南京江宁中学赵校长介绍,路翎去国民党“三青团”宣传队(后改名“青年剧社”)当队员,演过几个小角色,跑了半年龙套。后因被认为“思想左倾”而脱离。他失业了。

1940年年初,路翎向《七月》投稿,继而结识了主编胡风。同年4月,胡风介绍路翎去陶行知主办的育才学校任“学友”。所谓“学友”,就是带领学生学习,向学生讲点课,同时自己也一道学习。胡风的本意是希望路翎在育才学校可以学到一些艺术知识,有益于他将来创作小说。路翎只当了两个月“学友”,就离开了育才学校。

1940年夏,路翎的继父介绍他到经济部设在北碚的矿冶研究所会计室当办事员。生活在天府煤矿的工人中,路翎对他们的苦难和挣扎感同身受。在胡风的鼓励下,路翎每天晚上伏案疾书,写出了《黑色的子孙之一》等反映矿工悲惨生活和自发斗争的短篇小说。

同年,路翎还写了20万字的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子》。他将书稿寄给去了香港的胡风。后因日军入侵,战乱中书稿遗失了。

194l年年底,路翎因谈论苏德战争,又常在矿区接触工人,被矿冶研究所一位庶务员怀恨。此人借故攻击路翎,并大打出手。路翎头部被打破,愤而辞职。他再次失业了。

1942年1月,经舒芜介绍,路翎到重庆南温泉国民党中央政治学校图书馆任助理员。这里环境幽静,生活相对稳定,人际关系也好。路翎回忆这段生活时说:我住在图书馆后面的一间小房里,图书馆馆长和他的妻子有些民主思想,由于他们的帮助,我才能集中精力在这间小房子里写作。

路翎在这里写完了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之后,重写《财主底儿子》。重写时,他扩展了小说的内容,就把书名改为《财主底儿女们》。此外,他还创作了《卸煤台下》和《青春的祝福》等短篇小说。

1943年,路翎搬到舒芜和他母亲所租的房子里一起居住。当时,舒芜是中央政治学校的讲师。他们经常在一起交谈政治、文艺观点和马克思主义理论。

这一年,路翎继续撰写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他的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在胡风的帮助下,由生活书店出版。

1944年1月,路翎辞去图书馆的工作,经继父介绍重回经济部,在燃料管理委员会北碚办事处黄桷树镇管理处当办事员。同时,他还在黄桷树镇的私立文昌中学兼课,教初中语文。路翎曾回忆,“我的小职员工作,使我能够接触码头上的人们,接触煤炭商、船夫、船老板,因此,比较熟悉他们的生活。附近的私人资本煤矿上的情形,特务和把头如何欺压工人,工人如何起来罢工反抗等等,我都了解”。

1945年1月,胡风主编的《希望》创刊,打头阵的文章是路翎的小说《罗大斗底一生》。5月,《希望》出版第二期,列出“有‘希望’的人们”专栏,收录路翎的6篇短篇小说和1篇评论。在同一期刊物上,登载同一个作者这么多作品,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极为罕见。这年7月,路翎的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经胡风帮助,由生活书店出版。8月,抗战胜利。路翎喜悦地写下了《中国胜利之夜》。11月,《财主底儿女们》(上部)由胡风、梅志的“希望社”出版于重庆。该书的下部1948年2月仍由“希望社”出版。

1946年5月,路翎告别重庆前,写成中篇小说《嘉陵江畔的传奇》(1946年9月8日—11月l1日在上海《联合晚报》连载)。这部小说颂扬了农民的斗争精神,抨击了地痞流氓的为非作歹,触及到了农村社会的阶级矛盾。

 

人生丰富  作品丰产

路翎是在重庆成长起来的小说家。他在这里所遭受的失学之痛、失业之苦、政治打击之恨,以及生活中的种种磨炼;他在天府煤矿和黄桷树镇码头所见到的各色人物,以及他们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爱恨情仇,都是他的创作之源。他在这里创作了一部长篇小说《财主底儿女们》,三部中篇小说《饥饿的郭素娥》《蜗牛在荆棘上》《嘉陵江畔的传奇》,两部短篇小说集《青春的祝福》《求爱》。他还写了若干散文、杂文、诗歌和文艺评论等。他在这里奠定了他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路翎在文学创作上获得的成就,与胡风始终如一的指导和扶助密切相关。胡风在回忆结识路翎的经过时说:他寄稿来时用的是“流烽”的名字。我觉得作者很能写,并且有自己的特色,回信对一些不足之处提了些批评意见。他改了以后,名字也改成了“路翎”。

胡风为发现路翎这个文学天才而欣喜,不遗余力地悉心指导、培养和扶助,不断帮助路翎发表和出版作品。以后,他俩结为亲密师友和战友。路翎也说,“胡风是我的导师和友人,并且是实际的扶助者”。路翎,后来成为以胡风为首的文学流派“七月派”在小说创作方面成就最高的代表作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