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萧军从重庆奔赴延安

2023-10-27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321

文/颜坤琰


1698371299725546.png

萧军20世纪40年代初留影


著名作家萧军(19071988),原名刘鸿霖,笔名三郎、田军等辽宁义县人。20世纪30年代中期,他以一部反映抗日斗争的长篇小说《八月的乡村》敲开中国文坛的大门。全民族抗战爆发后1938年7月,萧军偕新婚妻子王德芬到成都。在成都的一年多时间里,萧军曾任成都《新民报》副刊主编,在成都一些报刊上发表了大量针砭时弊、宣传抗战的杂文。他还经常在各大学和群众集会上作抗日救亡演讲,创办文艺补习夜校,开设专售进步书籍的“跋涉书店”,以期培养和聚集左翼文学力量。他的言论和活动,引起了国民党特务的注意,他被列入暗杀名单。在这严峻时刻,时任中共四川省委书记罗世文要萧军赶快离开成都,免遭毒手。左翼作家沙汀等准备前往延安,也嘱萧军尽快离开成都。

1940年3月上旬,萧军独自前往峨眉山,“游山玩水”,然后从嘉定(今四川乐山)经水路来到重庆。

 

探访文朋诗友

1940年3月下旬,萧军登上了重庆望龙门码头。他找到朋友吕吟声,在吕家吃了晚饭后,去上清寺找葛一虹,当时葛一虹在中苏文化协会任职。看看天色已晚,萧军步行到两路口重庆村4号3楼,敲开了胡风家的门。

萧军和胡风在上海时,都是鲁迅麾下冲锋陷阵的“左联”战士。后来,他们在武汉并肩从事救亡运动。自武汉分别到现在,两年多了,他们重逢,自然有聊不完的话题,促膝交谈至深夜。

第二天,萧军过江去南岸,探视30年代初同在哈尔滨从事左翼文艺运动的作家罗烽、白朗夫妇和黄田,路上巧遇作家冯乃超和日本进步作家鹿地亘。鹿地亘当时是“在华日本人反战同盟”的负责人,冯乃超是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政治部第三厅的一名科长,协助鹿地亘工作。他们有事要赶回设在郊区赖家桥的反战同盟总部,于是萧军和他们匆匆握别,答应改天一定去看望他们。

3月底,萧军去赖家桥看望鹿地亘和池田幸子夫妇。鹿地亘是1936年鲁迅出殡时16个抬棺人之一,萧军和他就是那时相识的。全民族抗战爆发后,来自日本的鹿地亘夫妇在上海的处境十分危险。萧军和萧红毅然将他们隐藏在霞飞坊自己家中,后又转移到更为安全的地方,给他们送吃送喝。鹿地亘夫妇与萧军和萧红从此成了患难之交。这次,萧军在赖家桥鹿地亘家住了两天才返回重庆城区。

 

萧军喜欢重庆

刚到重庆的日子里,萧军忙于访亲会友。萧军给王德芬的信中说,“每天大致是会会同乡和熟人,吃吃饭谈谈天”。山城重庆的风貌,给萧军留下了难忘的印象。虽然不时有日机轰炸,处处断壁残垣、硝烟弥漫,但重庆人民不屈不挠的大无畏精神和抗战到底的决心,更让萧军觉得这座城市可敬和可爱。

于是,萧军写信催王德芬及早来渝。雕塑家刘开渠夫妇为王德芬赴渝帮了大忙,不仅借给了路费,还帮她买机票,又和王德芬的哥哥一道把她们母女送上飞机。4月中旬的一天,王德芬抱着7个月大的女儿萧歌,走下了停在重庆珊瑚坝的飞机。萧军把她们带到离珊瑚坝机场不远的上南区马路,在孔罗荪家稍事休息后,一家人就过江去罗烽家暂住。

 

在南温泉进行创作

罗烽家住房狭窄,家具不多,萧军夫妇挤在一张小铁床上,翻身都困难;为萧歌热奶、煮食也极为不便。萧军便去临江门横街33号,找到“文协”向老舍求援。待人诚恳厚道的老舍建议他们搬到南温泉去住,“文协”在那里有一间空着的小平房。萧军后来在《梦里依稀忆故巢》中写道:“1940年夏季间,我家曾在重庆南温泉当时‘文抗总会’租用的几间‘防空棚’里住过……”

萧军说的“防空棚”,其实是当时陪都典型的“国难房”,就是川东农村常见的茅屋。茅屋坐落在南温泉桃子沟,面对建文峰,背靠仙女峰。虽说是一间简陋的茅屋,但萧军他们总算有了一处栖身之所,他甚至还在室内略作了布置。

南温泉山清水秀,少了城市的喧嚣,更没有日机侵扰,萧军可以静下心来进行文学创作。他在南温泉期间,撰写了一部多视角反映抗战生活的话剧《恩仇以外》;话剧《幸福之家》作为宋之的主编的《戏剧创作丛书之二》,也在重庆出版了。

萧军在重庆参加过文艺界的集会,还参加过八路军办事处举办的活动,有时他也邀请三朋四友到家中一叙。

 

离开重庆奔赴延安

萧军向往延安。他在曾家岩50号与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等人交谈时,表明了他希望离开国统区,早日奔赴延安的心愿。董必武、林伯渠、邓颖超表示欢迎和支持,让他等候通知。

1940年5月下旬,八路军办事处通知萧军近日启程。这时,萧军的老友、东北作家舒群也要去延安,正好一路同行,可相互照应。5月25日,萧军一家离开南温泉,回到重庆城区,暂住东北救亡总会宿舍。总会负责人于毅夫根据八路军办事处的指示,为他们联系到了一位杨先生的卡车。杨先生是宋美龄支持的宝鸡酒精厂的厂长。同行的除了萧军一家、舒群外,还有20余位人员。5月底的一天早晨,他们乘车从重庆出发,往北直奔宝鸡,然后转道西安再去延安。

萧军在重庆仅仅生活了两个月,在他81年坎坷人生旅途中只是短暂的一瞬。然而,烽火岁月中的重庆客旅,却在他心中留下了难以磨灭的记忆。

垂暮之年的萧军,还不时向他的孩子们提起重庆——这座有山有水、巍峨壮丽,日机炸不垮、摧不倒,为抗战胜利作出重大牺牲和贡献的英雄城市。因为重庆不仅留下了他匆匆的足迹,也是他奔赴革命圣地延安的出发点。

 

(本文图片提供/颜坤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