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题教育

欢迎您访问重庆历史名人馆!
   

名人春秋

在渝理学名家(三)——谯定

2018-12-19 来源: 重庆历史名人馆 阅读: 1197
       理学是宋明时期的一种崇尚理性的唯心主义哲学思想;是中国古代最为精致、最为完备的理论体系,其影响至深至巨。在当时的人多称之为道学,即明道之学。
       宋初,学界活跃着很多种思想,各大门派像是在经学的繁枝密叶间竞相开放的花朵,周敦颐的“濂学”是它的萌芽,二程的“洛学”是它的展放,南宋朱子学是它的圆满。到了明代,官方发明八股文,编纂四书五经作为考试素材,经学与理学共同走向凋敝。所幸,在此时期涌现出一大批品节端正的士人,守死善道,救亡图存。
       重庆历史名人馆陈列着4位在理学历史上发挥着重要作用的代表性人物,他们是:理学开山祖师周敦颐、程氏理学派的创始人之一程颐、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涪陵学派”开山人谯定、明朝理学家来知德。
       本期为大家介绍“涪陵学派”开山人——谯定。
 
重庆历史名人馆谯定雕像
 
        谯定,字天授,号达微,宋代四川涪州(今重庆市涪陵区)人,北宋著名理学家。他一生研播理学,取儒释道三家之长,自成一家,系宋代巴蜀理学四大学派之一“涪陵学派”开山人。其学说传于后世,在涪陵文化学术史上影响甚大,在巴渝理学史上占据重要历史地位。2005年,他被重庆市人民政府评为本籍重庆历史名人。
 
       淡泊名利 研习易学
       谯定少年时就喜欢学习佛学,辨析其中的理意归之于儒学。其创作的《牧牛图诗》,诗文虽短,却内容丰富,把“牧牛”比作专研学问和内修心性,表达自己不受环境约束、淡定面对功名利禄的心态。全诗主题与巴蜀文化“淡泊”之旨,为人“不作苟见、不治苟得、不贪利禄”之要,颇为契合,秉承了巴蜀士人淡泊名利的传统。
       谯定少年时拜郭曩氏为师学习《易》。郭曩氏,南平(今重庆市綦江区)人,他的祖先是西汉末年易学名家严君平的老师,郭氏世代以研究传播易学为业,研习传播的是象、数易学。谯定跟随郭曩氏学习易学,是从“见乃谓之象(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这一句话入门的。在老师的倾心教诲下,谯定废寝忘食,潜心钻研,几年后,尽得郭曩氏真传,颇有成就。但他并不满足已有成就,决定外出游学,访遍名家,成就更大学业。
 
       师承程颐 传播易理
       根据《宋史》记载,谯定与程颐第一次相见于洛阳。谯定在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游学的时候,得知程颐是洛阳传道讲学的鸿儒,非常高兴,于是急忙赶到洛阳拜谒程颐。在程颐的精心教导下,谯定勤奋学习,刻苦钻研。经过一段时间的研习和琢磨,他学到了程颐易理学说的精髓,满意而归。
       两人第二次相见,是在程颐被贬涪州的时候。程颐一到涪州,谯定就专程前来拜见他,并遂程颐心愿为他找了一处安静之地来做学问,这个地方就是北岩的普净禅院。他们还在北岩凿了一个高4米、深2.2米、宽3.8米的山洞(因为程颐在此洞里注释《易经》,后人就称此地为“点易洞”)。师生徜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切磋学问,相互探讨对易学的理解,除却尘世烦恼,心旷神怡,心境得以净化。
       谯定师承程颐,理学研究深受程颐思想的影响。他博采儒释道三家之长,自成一家,开创了“涪陵学派”。他在涪州积极探究传播易理学说,弟子门生近300人。谯定为涪陵理学文化的发展奠定基础,后来“涪陵学派”成为两宋之际最为重要的理学学派,影响中国理学近两百年。人们将他与程颐、黄庭坚、尹焞、公式渊合称为“涪州五贤”。
 
       隐居青城 风范长存
       许多学者认为谯定是思想家,也是一位隐者。谯定晚年隐居于青城山中,求得心灵宁静,不容易受世俗外界的干扰,豁达而长寿。关于谯定的年龄,以及他得道成仙的传说,世人众说纷纭,但是其高龄的事实却不容置疑。南宋著名爱国诗人陆游与谯定交往深厚,其所言:“青城大面山中,有二隐士。一曰谯先生定,字天授……今百三十余岁……”。
       谯定的出生地涪州乐温县于明初改名为长寿县,明《重庆府志·长寿县志》、清《长寿县志·山川类》均有记载。该县世人学子对谯定学术的追慕和传承,带来了明清时期长寿县科举的发达。据民国三十三年(1944年)《长寿县志》记载,明清540余年间,长寿县文科进士总共52名,其中翰林5名。可以说,谯定的道德风范和学术成就,为长寿县的文化发展树立了楷模,对后代的长寿人产生了深远影响和激励作用。
 
       谯定及其“涪陵学派”,从宋哲宗元祐、绍圣年间谯定在洛阳和涪陵师从程颐习传洛学算起,到南宋末该派最后一个堪称大家的学者阳枋(宋末时期重庆地区的理学名家,人称“大阳先生”,曾师从桓渊)辞世,前后共五代学者,绵历近两百年,为中华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